雅骏:加拿大俗人俗话

这些都是我投稿过的文章。发表的,沉着的,都像是我的孩子。新的在肚子里转着转着,总也生不出来。请好友们忠实无望地守候吧。
正文

从我家的流水帐,看加拿大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2007-05-01 08:46:52) 下一个
雅骏说:此文为美国多维新闻网“消费明星”大赛所“肚转”,自认为又真实又有色彩,但人气远比不了51.ca的那篇类似文章,郁闷得出结论:美国华人财大气粗,加国华人精打细算?

从我家的流水帐,看加拿大普通消费者的生活


作为劳动人民,我从结婚起就记流水帐。十几年来,账本由物质变为电子表格,分门别类记满大小收入花销,从人民币时代一毛钱的香菜,到现实期四万加元的首期房款,挂万漏一。移民加拿大七年,初来乍到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吃饭租房公共车票电话费,消费水平限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如今,平庸的我和平凡的我丈夫,由简入奢,拖家带口,挣的和花的加元同步增长。我家既过着加拿大劳动者的生活,又改不了中国人的勤俭习惯。看去年的流水帐,我用理工人员的头脑,加上电脑,总结一下:一所房子,两部车子,三个孩子,都养“活”了。

以下是我家2006年平均到每月的收支明细,以加元为单位,先枯燥列出,再加以文字色彩的所谓分析:

支出:
食品(民以食为天,从成家第一天起,食品就列为首要项目):$650
日常品消耗品(化妆品,孩子尿布,牙膏牙刷,针头线脑):$120
服装鞋帽:$60
还住房贷款:$650
房屋保险:$42
房产税:$188
燃气(冬天取暖,夏天洗澡热水):$100
用电(电炉,各种电器):$37
用水(各类给水排水):$44
当地电话费:$33
长途电话费:$47
手机话费:$20
有线电视:$37
上网(先拨号,后改高速):$27
房屋小修小补(水泥油漆,螺钉木板,种子土之类):$27
大小俩车汽油:共$310
大小俩车保险:共$305
外出停车费,车消耗品(零件,修车工具,润滑油,冷却液之类):$80
二女儿托儿费,夏令营:$300
大女儿学小提琴和长笛,订报,夏令营,交给学校的外出旅游费用,偶尔吃批杂热狗,等等鸡零狗碎:$110
家具电器(加湿器去湿器之类,如果车库电动门也算的话):$55
读物(主要是各种sale场合买进的二手书报音像系列):$5
远近旅游(主要是旅馆和景点门票,因为都是自己驾车,汽油费已另算在汽油一项里):$70
买药,看牙医费自掏腰包部分:$60
人情送礼:$34
会员费(包括我申请汽车协会CAA会员,丈夫申请工程师费,考试费):$30

以上小计:$3440
大花销平均到月(多还房屋贷款,母亲探亲双程机票,我买的养老保险RRSP):$1150
共计:$4590

收入:不是对外号称的年薪几万几万,而是减去了和死亡一样不能逃脱的东西:税(或者叫:加拿大福利的源头):
我(半年工作,半年不劳而获的产假金):$1850
丈夫(包括少许分红奖金,及更少许的出差汽油补助):$2150
2005年退税平均到月:$450
仨孩子“牛奶金”,及保守党上台后兑现的六岁以下儿童补贴: $230
灰色黑色收入:$0
共计:$4680

以上的数字翻译成人话,就是,2006年挣的还是不多(没有人觉得自己挣得足够多吧?),花的一分都不能少,每月有仨瓜俩枣结余90加元,够全家一次长途旅游的汽油钱。

2005年我曾写过一篇每月收支情况的文章,一年之后再做对比,经济状况有的有些变化,有的却与去年惊人地相似。

2006年我家最大的变化,是儿子的出生,中国老话叫多了一口吃饭的人,那就先从吃说起。

食品花费中包含所有吃到嘴里的东西,包括孩子的奶粉,全家旅游吃饭,非常偶尔的下馆子,及与同事的AA制搓一顿。2006竟和2005年基本相同。看来,多了的这一张嘴,并没有太影响食品的花销。算那著名的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总支出的14%,不知道这叫不叫小康。

吃得饱,穿得也算暖和。服装上的花费比去年高点有限,除了给长得飞快的婴儿不断买衣服外,其余人口的衣服,我非打折的不买,换季打折的时候买一大堆。多数实惠,少数鸡肋。让我能从梦里笑醒的是,我买过一元钱的裤子,五十分的上衣。找到的与二十几元的唯一区别是:没有商标。

衣食之后的住:每月还贷款,是未来几年忘不了的固定数字。我的房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本负担并不重,是自己觉得欠债心里不安,使得攒下的大钱大多还住房贷款了。

行:以车代步是生存方式。加拿大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我带着仨孩子,去三公里外买一袋10公斤的面粉,和一堆东西。我想不出,别的哪种交通工具可行。而由汽车带来的旅游系列,又使我活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自由。我们驾车游过千里之外的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圣路易斯,像乡下人一样长了见识。让九岁的大女儿自豪的是:她从首都渥太华议会大厦里带回的宣传册子,成了老师在“社会研究”课上的讲课资料。而2006年我们有了新生儿,旅游这一奢侈花销大幅缩减了。

至于供热、水电、电视、电话等费用,几年来一直挤不出太多油水。节水节电少洗澡,很难做到,冬天屋里调成18度冻得瑟瑟发抖,有那必要吗?当然也没有浪费到“一手拿红糖,一手拿白糖,想吃啥吃啥”的程度,花费几乎固定。这就是正常家庭的运营情况吧。

我作为加拿大老百姓,依然时常和在中国做老百姓时比较。我们一直不喜烟酒,应酬花费渐长,主要是给孩子过生日的同学买礼物,是在中国难以想象的低。缺少朋友,使我觉得又清静又郁闷。

求医抓药比2005年多了些,不是因为2006年生了孩子,看各妇科儿科医生多,打针吃药多了,而是因为牙医看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注重吃饭武器及其他身体零件的保养,这在我看来,既基本又奢侈。而我那探亲的母亲却惊讶不已,直呼:“加拿大,大家拿”。她怎知,“大家拿”之前,是要先“拿大家”的:医药花费超低,是丈夫每月工资里扣掉数百元的保险费换来的,也是我们疾病还少的结果。

说起母亲,让我联想起加拿大的人工费用。母亲探亲期间必问,这月又吃了多少钱。我说,您就放心吃吧。母亲给我们来看孩子,每月大大省下的托儿费,够她吃大半年的了。但是,这是指买回原材料自己做的费用。超市里什么食品最贵?龙虾吧,买回来自己做,如果愿意,顿顿这样吃,吃得起;但总去饭店里吃龙虾,就不是劳动人民的事儿了。

人工的昂贵,使我家依然没有请人装修地下室,没有安装中央空调,很少去车行保养弄车。这是我心中的结。等想要卖房卖车时,再大肆搞搞表面光工程吧。

我不觉得自己为社会作了多大贡献,而工作期间的工资,价格“性能”比还是很高的。歇产假后又拿到了政府产假金的最高上限,每周税后389加元,可谓坐收渔利。但前提是:不劳而获前,要工作足够的小时数,上缴给政府的失业保险,一个子儿都不能少。这使我忘掉怀孕的各种不适,每日一路狂奔80公里,为老板干活,一小时一小时地积攒自己的福利。而且,好花不常开。孩子一周岁后,政府的产假金发完,我又需咬牙出去工作,又需把年迈的父母接来看孩子。劳动人民,谁也不容易。

而作为消费者,我觉得还是在加拿大舒服些。是捡到便宜货的舒服,不是觉着高人一等的舒服。

像在中国一样,我爱不厌其烦地逛便宜货商店,二手店,破产店,一元店,各种贱卖,yard sale。昂贵的商店也去过,那里世界一体化地人烟稀少店员热情,让我找到了旧时感觉:极不自在。

而再昂贵的地方,也写着大减价30%或50%之类,让人觉得好像淘到了宝,而不是“尽显至尊”,或什么的。

在中国时,我拿到几千元年终奖后,买过2000元人民币的皮大衣,70元一个的枕头,60元一小瓶的食用橄榄油,自以为富有和高贵过。现在看周围,无论张三李四同胞,还是皮特森史密司异族,大家的日常生活,似乎都是那样的枕头或橄榄油。穿皮大衣的常见,却没见过一脸众山小,阔太太模样的人。

我工作期间的老板,是比较正常的资本家,以剥削员工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老板娘是名副其实的阔太太。她说,她曾经在夜里穿着黑衣服,捡回邻居家扔掉的小桌子,然后焕然一新。她说看上了那桌子的尺寸。老板娘也说,她喜欢一元店。

原以为二手店是只为下层劳动人民服务的,逛久了发现,除了生活必需品,也有装饰用的盘子,娱乐体育用具,和各种“不能当饭吃”的东西。我理解的劫富济贫世界大同,就是你用六百元的新高尔夫球杆,我用十几元旧的,也能偶尔玩得起。

阶级,在这个“拿大家” ,“大家拿” 的国家,变得模糊不清。 在伪善而平和的加拿大,穷人较有尊严,富人不够跋扈。

其实,同样质量的东西,一元钱买到两元的货,不论穷人富人,谁不快乐呢。

我说的是过日子的人们,不包括哪儿哪儿都有的暴发户,和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冤大头们。

以上就是我家的消费情况,婆婆妈妈夹叙夹议,不像故事更像评论。我每年初都把去年的帐盘点一下,表面上吸取经验教训,美其名曰:科学管理柴米油盐。丈夫说,开源节流,该花则花。我说:今年我就等着你老人家奋斗到工程师那一天,你的名声好听了,工钱涨了,咱们也许就能换大房子了。

丈夫说,我倒想着攒足了假期,带孩子们去欧洲玩玩。

我说,做梦吧。

好在,这些梦想指日可待了。

(雅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