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评论汇编 ---2

(2006-09-28 13:12:11) 下一个

《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评论汇编 ---2

( 8 )暮色中的农场

单桅帆 评论于: 2006-09-10 01:48:39

删除

to 天理 你的问题很让人尴尬且迷惑。
做到的那些事情的应该是那些有坚定信念和献出宝贵青春的中国人。

单桅帆 评论于: 2006-09-10 01:31:00

删除

to 天理 那些不都是应该做的么?不然干吗?

= 评论于: 2006-08-31 17:17:55

删除

为什么有很多照片看不到呀????

秋吟 评论于: 2006-08-31 10:14:16

删除

你的记性真好,若不提还真没印象了,说的不错,糖水黄太平,只这一种罐头是那年代能享受到的奢侈。
那些木栅围起的泥房子也勾起了记忆中的画面,比新建的柏油马路和高楼更能让人心动。

dingerash 评论于: 2006-08-31 06:00:01

删除

哈哈 , 哥们 , 今天轮到咱们给年青人忆苦思甜吗 ? 也是 , 时代在前进嘛 , 时光不能老停在那里对不 ?

老何 评论于: 2006-08-31 05:53:52

删除

非常喜欢,有到那里的冲动。 谢谢。

天理 评论于: 2006-08-31 04:48:56

删除

to 单桅帆
你说的人民是哪一部分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多少?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也知道,为了中国进入联合国、为了让世界承认地位、为了你认为的与老毛没关系的今天的幸福,他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FA&TA=FAT 评论于: 2006-08-30 20:09:06

删除

四百平米是多少平方英尺 ?
400 sqm = 4400 sqft.
Good article.

MY99 评论于: 2006-08-30 18:45:57

删除

我很喜欢读有关北大荒知青的文章。感觉这是佳木斯附近的。
同年的记忆竟离不开知识青年老师。 谢谢。还有吗?

龙鸟 评论于: 2006-08-29 01:54:56

删除

亲切,感觉又回了一趟家

单桅帆 评论于: 2006-08-28 23:39:00

删除

从小听父亲母亲年到过那个年代的种种事迹可是从没有通过文字的方式来倾听那段历史,今天侯先生然让晚辈长了见识。
有一点值得商榷,以我现在对中国历史的简释,毛作为执政党的党魁确是个伟人,不过对在执政党所服务的国家来说他没做对人民来说好的事情。(我解释不清汉语里面的这个好的意思)

jennylee 评论于: 2006-08-28 18:27:25

删除

当姜昆和他的 WIFE 带着他们的女儿重回北大荒时.他们的女儿说:"为什么爸妈在这呆了10年,这么长."他们俩哭了.谢谢你的PP和文章.

WuxiMM 评论于: 2006-08-28 09:27:35

删除

Reading this one, my mind followed your footsteps, palpate your feeling. Thanks

chenscc 评论于: 2006-08-28 02:15:31

删除

朴实无华,心声使然。
有一点值得商榷。那个伟人是不相信亩产万斤粮的,弄虚作假他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他宁愿事实服从于他的意志。

(9) 晚餐

看客 2000 评论于: 2006-09-04 07:42:16

删除

TO JIURISHANREN :
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水稻才能碾出大米来,谷子只能碾出小米来。
真心感谢作者带给我的 ENJOYMENT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沿海地区,连同东北大地上质朴、醇厚的民风都饱受讥讽。您的文章让我读来酣畅淋漓, BOTH 文字和经历都透出浓郁的对历史的客观与包容,对东北民风的褒扬,好文少见!

不留客 评论于: 2006-08-31 22:02:59

删除

不留客 = 苤蓝嘎哒吗?

wfbql 评论于: 2006-08-31 20:44:38

删除

To 单桅帆
小伙子,你很坦诚!他不会怪你的。。。

秋吟 评论于: 2006-08-31 11:12:33

删除

关于喝汤的顺口溜,想起来了,真好记忆。曾经有一天三顿都喝汤的时光,其结果是夜里可不时听到男女知青川流不息跑厕所,当然是露天茅厕。

JIURISHANREN 评论于: 2006-08-31 00:54:50

删除

九二米 , 真是一百斤谷子可辗出九十二斤大米吗 ? 北大荒的谷子出米率可真高啊 , 我在南方上山下乡种出的谷子能辗出七成的大米就是上好的了 , 一般有出六十八、九斤大米就不错了 .

hwang2k 评论于: 2006-08-30 21:21:32

删除

Very Good!

haiwan 评论于: 2006-08-30 20:12:58

删除

想家 !
不留客 , 黄太平 , 太熟悉了 .

helen_ottawa 评论于: 2006-08-30 19:50:12

删除

reminder me when I was little, make me homesick, unforgettable time!!! Thanks

吓大的 评论于: 2006-08-30 18:35:15

删除

是啊 , 现在体会不到那时的艰辛 . 我没有经历你们的上山下乡 , 但 70 年代的贫穷却让我永远不会忘记 . 家西南地区 , 一连大部分是土豆 , 玉米 , 红薯 , 吃面条都是奢侈 , 一连下来 , 生产队分上一点猪肉或猪下水 , 算是打牙祭 ,

baifeng 评论于: 2006-08-30 16:10:53

删除

I really love what you write --- thanks!!!

b-b- 评论于: 2006-08-29 13:46:07

删除

不留客也许是从俄语里面音译来的。
写的非常生动感人。感谢你的分享。

MTL 评论于: 2006-08-29 03:22:58

删除

很亲切,我家就是农场的,赵光,龙镇这些熟悉的名字,一下子让人想起来了家乡。
当年上小学时候的老师,就是知青。还对那些知青有些模糊的印象,记得俺们连的最后一家知青就是北京的,回城的时候已经是 89 年了。他们的孩子都在团部读到初三了。
看完这些文章,眼睛有些潮湿,想家了。

龙鸟 评论于: 2006-08-29 02:10:24

删除

小鸡炖蘑菇,绝对的好东西

单桅帆 评论于: 2006-08-28 23:48:35

删除

在您上一篇文字我的留言很不自量力(不知道用得对不对)想说抱歉,中国我的上一代人对毛有某种特殊的磁力使我不能理解的。
哈哈也许作者永远看不到我的留言,不过我问心无愧了(还是不知道用得对不对)

dynage 评论于: 2006-08-28 19:16:53

删除

真羡慕您有这么出彩的经历!要是能拍成纪录片就好了。您不打算再写段“血色浪漫”?

家喻 评论于: 2006-08-28 18:37:14

删除

文章写的真实好看,配的音乐还这么和谐,真好。这些音乐大概有十几年没听到了,很亲切,谢谢。

(10) 迎着朝阳

billchen 评论于: 2006-09-12 10:56:57

删除

写的真好 , 一口气看完 . 谢谢作者 !
我也非常喜欢这首曲子 , 记得临出国前 , 专门跑到王府井外文书店买了一盘陈刚演奏这首的小提琴曲 .

老怀表 评论于: 2006-09-11 14:27:46

删除

看到这里,我也是情不自禁的两眼湿润。尽管当年没有下乡,但也是目睹了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房上那两个字,地下那面鼓,还有那些场景让我好象身临其境般的亲身体验了一把三十年后故地重游的那种欣慰与沉重。。。

Laogen 评论于: 2006-09-03 18:17:30

删除

谢谢你老刚,你的故事就象你说的北大荒版画,“平实,质朴,贴近生活,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那些仓库里的照片,尤其是那只斑驳的大鼓,让我也如你一样禁不住地觉得眼角湿润了。你那些如同拉家常般道来故事,不但触动了许多你们同龄的朋友,也感染了许多象我这样与你们不同龄甚至不同代的人。当你们在北大荒的时候我还是个 5 , 6 岁的小孩。现在还记得当时送你们去广阔天地的很热闹的场面。我喜欢读你们的故事,不只是由於它带给我一种优美的怀旧情感,更由於在你们的故事里我仍然可以读到,那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热情和献身精神。北大荒的老乡们仍记着你们,我们也一样。我很想保留这些故事,以便让更多的人读,有没有办法连音乐和图片一块保留?

夏季星空 评论于: 2006-09-01 09:37:10

删除

我在您奔赴北大荒时还没出世,但未曾经历,却感同身受。当看到“再见”两个字,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住老板 评论于: 2006-08-31 17:26:25

删除

I found what you describe happened at 二龙山 because I know
Xiao Huang and Lao Liu very well. We were in the same 连 at that time. However, our friendship, Huang and I, started from kindergarten. It is glad to know Huang and Liu were not forgot after so many years. I am going to take my sabbatical and thinking to get back there too.

forosoca 评论于: 2006-08-31 09:12:47

删除

i found that my tears arised and filled in my frame of eyes. Your article recalled me to those years. i hate you for that for i have tried to forget it and your words brought it back in my mind. And i love you for those valuble years. i was so touched any way when i read your article. i played the music at that time, violin piece, now i couldn't help and took the violin to play it....
Where are you man, i am in Vancoufer. If you may, give me a email; carsondu@hotmail.com
Thank you man, your wonderful words!
Carson

天涯点滴 评论于: 2006-08-31 08:50:43

删除

文字质朴 , 感情真挚 , 读来如同亲历一般 . 这八年 , 让老刚的生命经历厚重不少 .

Lao song 评论于: 2006-08-31 08:47:17

删除

Very good, words and pictures, both are excellent. Thank you for bring us back to our past. Because this past we have our present life and our kids have their future life, right?
I was sent to a monutain area in 1968, but I was from a university, actually thos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graduated in 1966 to 1969...also had an unforgetable life, but no story for them, no TV show for them, even no any reports for them. So your story is really touching my heart. Thanks.

Wafik 评论于: 2006-08-31 07:21:06

删除

难得每一段的音乐 , 那些歌是那样的熟悉 . 谢谢你的好文章

彩色天空 评论于: 2006-08-31 07:18:26

删除

听了这首小提琴曲 , 看了您精彩的文字 , 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 那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 , 然而它却在我们心里刻下深深的痕迹 . 青春和热血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 即使如今远隔重洋 , 我们对它的感情依旧如金子般那么珍贵 .

Bottom of Form

土豆雨 评论于: 2006-08-31 06:50:33

删除

是啊 , 还有吗 ? 偶然发现你的文章 , 写的真好 . 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 可是竟然有时会有点激动的想哭的感觉 . 写完继续看到你的文章 .

fanjc 评论于: 2006-08-31 04:01:50

删除

我从东北出来多年了,读了这些文字,既感到亲切,也有些感动

领子 评论于: 2006-08-31 03:36:59

删除

老刚当年没有战友留在那里么?每遇到故人么?我妈当初下乡有同学留在那里。结婚生子。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的,更有英年早逝的。

红尘心 评论于: 2006-08-31 01:23:08

删除

非常感动。很喜欢看那个年代的故事。

USUWU 评论于: 2006-08-31 01:16:46

删除

好精彩的文字,很感人的故事和经历。我在哈尔滨上学也呆了 9 年,虽说不是下乡,但也有很多感受。谢谢您的文章能与我们大家分享。期待您更多的作品。

东北小妞 评论于: 2006-08-31 00:14:28

删除

写得真不错呀,挺感人的!俺是 70 年生年代末出生的,也听过爸爸妈妈说过他们下乡的事!可是没啥为没有了呢?俺还没有看够呢!!!

BayResident 评论于: 2006-08-30 22:57:41

删除

Beautifully written.
It's very thoughtful that you brought your son to DongBei. We live in the Bay Area. We also try to bridge the gap in time and space with our children. The older one is also close to going to college.
This is a moving article. Thanks for sharing!

人在米国 评论于: 2006-08-30 20:12:27

删除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 但我被感动了。谢谢老刚。

甜姐 评论于: 2006-08-30 19:23:43

删除

写的真实感人!我也是老知青,虽没去过北大荒,但也使我回想起 30 多年前下乡插队的经历。谢谢分享!

静礼 评论于: 2006-08-30 19:20:21

删除

谁说你们会被遗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你们将被历史永远铭记;谁说你们浪费了青春?那段经历不就是你和你哪代人的人生财富吗?
总觉得人们应该从更深刻的角度重新认识这段历史,的确,你们也许因为没有读书,人生多了一份坎坷,可你们的经历一定会以更积极的状态在你们的后代中爆发。所以,长远来看,得真的大于失呢。我们不应在以一己或功利的思想评判那段纯洁的历史。
另外,我觉得有识之士应该把现在所存留的农场保护起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功不可没。

hiyang 评论于: 2006-08-30 18:31:31

删除

您的文笔平实 , 流畅 , 怀旧 , 平淡中真情流露 . 感动中 ... 谢谢分享 !

老矿工 评论于: 2006-08-30 17:06:32

删除

语言真流畅。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你们城里知青下乡的时候,那时特羡慕城里的人,你们穿得好,尤其是女青年们长得白,好看,它们身上的雪花膏味,好香。老哥的文章把握带回了老家,带回了从前。几年没回了,该回去看看了。

94111 评论于: 2006-08-30 16:51:07

删除

感人的游记。谢谢你。

caibaobao 评论于: 2006-08-30 16:16:32

删除

写的真好 !

来去匆匆 评论于: 2006-08-30 16:15:44

删除

被文学城首页引来的。写的真好。所有北大荒的故事我都是从杂志里读来的,好象是,我觉得那就是小说而已,当然也曾为许多叙述感动过。你的故事,平淡的,有时似流水账的描写,给人另一种感动。这是用心来写的 - 谢谢分享。

delilah 评论于: 2006-08-29 19:51:20

删除

一直跟着你的看,让我下决心,以后有机会,要回去看看了,尽管没有认识的人了。小鸡蘑菇是在簋街第一次吃,鲜极了,后来自己做不出来,估计是鸡不行。 唉,一晃就还几十年了。

紫衣厨娘 评论于: 2006-08-29 10:50:48

删除

特别感谢你能花费这么多时间写这篇文章,它让我追忆了东北的很多时光。虽然我比你晚一个年代,但是你写的很多东西依然是我记忆的家乡。我是东方红的,从小就生长在农场里。
这里祝愿您的全家幸福安康,有心生活的人必然生活美好 !

秋香 评论于: 2006-08-29 08:24:33

删除

非常感人!从第一篇开始就看得鼻子酸了 xixi

nilo 评论于: 2006-08-29 04:54:27

删除

感人,音乐配的也好,向这位长辈致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