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园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Albert Einstein-A Biography》读后感之一

(2009-12-10 17:47:38) 下一个
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地把这本书读一读,可实在是太忙,被手头的事一耽搁,就拖了下来。 可心里一直想着它。主要是想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伟人的生平,特别想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也就是他的家庭,他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这本书是是Ewald Osers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原著者是Albrecht Folsing (First Published in 1997 by Viking Penguin, a division of Penguin Books USA Inc.) 因为时间关系,也只好一点一点地写。今天要写的就是第一个部分的读后感 I. Childhood, Youth, Student Years

非常有意思的是,如果以为他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和听话的孩子,那就完全错了。 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他的智慧到底是从什么地方遗传来的也充满了好奇,希望从他的祖宗八代各的人物关系里找到哪怕是一点点线索,可是爱因斯坦自己却对这种作法不以为然,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First of all, I know virtually nothing about them, nor are there any people alive who could say a lot about them. If talents existed, then they could not emerge under their restricted living conditions. Besides, I know perfectly well that I myself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t was curiosity, obsession, and sheer perseverance that brought me to my ideas. But as for any especially powerful thinking power (‘cerebral muscles’) – nothing like that is present, or only on a modest scale. Exploration of my ancestors therefore leads nowhere.”

现在的人们会认为他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源于他的谦虚。不过事实上,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虚。就好像一个初次登山的人,一开始,总是会很豪迈地宣称,要征服眼前的某座大山,甚至在攀到了山顶之后,不忘感叹一下:山高我为峰。

可是放眼望去,只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天穹之下,只剩下一个如尘埃一般渺小的自己时,这时候,他就会变成谦虚起来。我不知道爱因斯坦是否从小就谦虚,不过《犹太法典》强调:“即便是一个贤人,如果他炫耀自己的知识的话,那么他就不如一个以无知为耻的愚者。” 我现在还无法判定犹太教对爱因斯坦的成长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想,他的这种谦虚,多少会通过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得以传承。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无论爱因斯坦自己如何谦虚、如何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才,也不可否认天才的客观性。一个人能在小的时候就对抽象的时空关系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就像音乐家对音乐敏感,画家对色彩构图敏感,作家对文字敏感一样,数学家对数字敏感的道理一样。天才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天才的萌芽,但能否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土壤和其生长环境的其它因素。中国的教育实在是一块太过于贫瘠的土壤,种种土豆和小树还差不多,要种参天大树,在现阶段,实在是有点希望渺茫。要不然何以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还是难得见到超一流的人才群体?即便不谈科学家,那么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体,总该出些一流的经济学家吧?可除了何新之外,还有谁呢? (另文再述)。

(先暂时写到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