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园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涂鸦与哲学

(2007-09-19 11:05:02) 下一个
涂鸦,就是如孩子般随心所欲,信手乱画。涂鸦的过程,就是把头脑中对事物的印象,大致地描绘出来。其实就是在具体地感受世界,就像画了具体的苹果,香蕉,鸭梨之后,才能理解什么是抽象的“水果”一样。没有具体的东西,就不可能有所谓抽象的东西。孩子要是没有掰过指头数数,他是永远也不理解数字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有人把“哲学”定义为“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体”。本文所指的“哲学”,大体上说来,就是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科学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大哲学家,而且无一例外地都对某种事物产生过极度的好奇。也就是说,他们在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以前,其时对那个领域已经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认识,也就是有了一个宏观的轮廓。尽管还见不到树木,但已经看到了森林。日后当他迈开步子,一步步地向着这片森林走去的时候,里面的树木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说白了,就是一种直觉的领悟能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博士“的前面要冠之以“哲学“的原因(Ph.D.)。

这个现象很奇妙,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过程,必须先有总体的轮廓,再有具体的细节。不要小看了这个总体的轮廓。它本身就代表一个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宏观把握。真正能够标新立异,创立学科的大科学家,完全是基于他的哲学观点。

其实,人的认识无外乎就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一个成年人的认识,都是从其婴儿时期的模糊认识,逐步发展而来的。 就拿绘画来说,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一个圆圈,加上两点、一勾,再带条弯线,就是一个人面带微笑的的头像。换句话说,他决不会对骨骼或是肌肉的组成感兴趣。在孩子的眼中,人的脑袋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孩子对人的面部的整体把握。尽管朦胧,但却不失为一个完整的头像。

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模糊的整体印象,而不是从具体细节开始的,可以想见,如果不允许孩子信手涂鸦,上来就让他以解剖学的精确来画肌肉和骨骼,反倒可能让孩子无所适从,以至丢掉了对整体的把握。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建立起对客体的宏观认识。 比起美国孩童充满了稚趣的绘画,中国孩童的笔划显得明显的成人化,这就有点像让一个童真的孩子,非得摆出成人的性感一样,会显得十分地不伦不类。两者的差异就在于:前者注重的是表达的内容——情趣,而后者注重的则是表现的形式——技法。

这里用的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实当中里没有人这么教孩子画画。不过,我只是想说明一点:在一个人还没有对事物建立起一个朦胧的宏观认识之前,就过早地进入到具体的细节,反倒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对宏观事物之间的的联系,往往依靠体悟,依靠灵感,依靠直觉,依靠想象力。一个人只有在对宏观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才有可能进到具体的细节。 换句话说,必须有足够的涂鸦,才可能有真正的绘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只注重解题,不注重问题。只注重记忆,不注重理解。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只注重熟练,不注重趣味。不鼓励兴趣,就不会有涂鸦; 没有涂鸦,就不会有问题,连问题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一开始就建立对世界的模糊认识?连模糊的认识都没有,日后怎么可能会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中国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而不是教他们如何思考。真正有创意的思考,必然是源于兴趣,源于涂鸦,源于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源于一种说不清,又道不白,却又极力想把它弄明白的冲动。

比如,只有在一个孩子有了对微积分类的问题产生了好奇和关心时,或说有了此类困惑,并且开始有了好奇的萌芽之后,学习微积分才是有效的。否则他只能学会解微积分的习题,却无法拥有微积分的思想,自然也提不出微积分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会使用工具与会自我思考的差别。工具的使用好学,但学会思想却不容易。

我们常说,孩子一定要在自己感兴趣的事务中去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道理就在此。所谓的感兴趣,就是一种直觉,也就是对某种事物有着一种特别的领悟力。而这种领悟力,与后天没有太大的关系。我甚至觉得,所谓的“生而知之”,说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对客观世界的领悟能力。

没有对宏观的把握,就不可能有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独特的创造, 要是没有了这种对世界的宏观领悟和把握,一个人就只能是一个工匠。只不过有的高级些,有的低级些。前者会用高级的工具,后者会用低级的工具。可是,无论有多少现成的工具,他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创造出一种符合自己宏观理念的东西。就像一个人脑子中从来就没有一个朦胧的建筑蓝图,他怎么可能产生添砖加瓦的冲动?

在一个分工如此细密的时代,就更有必要拥有宏观的认识。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也许就是大力地提倡以兴趣为先导的涂鸦。涂着涂着,就涂出了问题,问题多了,就问出了哲学。而有了哲学,博士才有意义。或者说,以哲学为先导的博士,才会有创造力。两者相加,才是名符其实的“哲学博士”,否则,只能是“博士”,杂而不专;或是“搏士”,搏的是体力,外加大把的时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