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园

野草的乐趣就是疯长。而且,杂草丛生的地方才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质、最能触摸到心跳的地方。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职业与成功

(2006-12-27 22:05:39) 下一个
职业的设定,当然取决于社会需求,就像任何一种产品或是一种服务,都是因为有了需求才得以存在的道理一样。人们籍由商品交换,各取所需,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

接下来,社会对某种职业的肯定,则通过报酬来加以体现。一般地说来,在同一领域,挣钱多的,其职业的重要性就要大些,比如CEO就比其他的人要挣得多些,杰出教授又比普通教授挣得多些。然而不同的领域之间,则难于比较,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体是行业利润高的,职业报酬也高,像搞学术的就没法和搞公司的去比。所以钱多钱少,无法作为比较贡献大小的唯一参数,不可一概而论。

一个人要生存,必须具备某种生存的手段,这当中就包括职业选择。而任何一种职业本身,都需要某种与之相应的技能。技能有各种各样,且有高有低。 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得技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换句话说,教育是在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职业准备。

具体到职业的分类,则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其多样性概源于社会分工的多样化。 对工薪阶层而言,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多寡大体上是经由其所从事的职业来加以界定,并通过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来加以实现。通常来说,容易干的工作,收入少些,干的人也较多,多集中在体力劳动;不容易干的工作,收入较多,干的人也较少,多集中在脑力劳动。这一事实,基本上体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一般规律。

如果一个人可以从繁多的职业中,选择一项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并能够养活自己,那么从社会的角度看,他对社会就不亏欠,就应当被视为一个成功者。如果他能够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多贡献个块儿八毛的,那他对这个社会就有多余的贡献,当然就是较大的成功者。因为所谓成功,无非就是要完成某种预期。换句话说,社会实现了对他的最低预期。就像一个学生,不管其在学校的排名如何,只要拿到了毕业证书,就是成功,因为社会对一个学生的最低预期就是拿到毕业证。所以无论一个人是干什么的,清洁工也好,搬运工也罢,只要他能够养活自己,就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就是一个成功者,当然就没有理由自卑。

换句话说,无论其所处的层次是高是低,只要他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种职业上的成功。如果他觉得自己还能够更上一层楼,且又不勉强,就有机会在职业上做出更大点的贡献,也就是能者多劳。这样一来,他就被认为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成功。显然,这里采用的评价系统,是自下而上的。因为无论他处在社会的那一个层次,他都会被当成一个成功者:一来,他能够养活自己;二来,他已经尽了力。按照这种评价,一个社会则鲜有失败者。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安贫乐道。社会并不会因为他处于最底层,就把他当成一个失败者而一棍子打死。在社会的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已。只要教育的机会均等,就业的机会充裕,任何职业其实都带有某种暂时的含意。所以在这种社会中,教授开餐馆或执行官站柜台,就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说到底,任何一种工作都只不过是一个谋生手段而已。

相反,如果按照从上往下的方式进行评价,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似乎只有挣钱多的,职位高的,或者说是处在金字塔塔顶的人,才会被视为成功者,而其他的人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于是乎,就会有这么多人会对名牌学校,热门专业,高薪职业的趋之若鹜,完全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短。得之,吾幸;失之,吾哀。此可谓:“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心态,换言之,就是“输不起”。

可是,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很快就会出现一个重大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失败者太多,成功者又太少。因为跟比尔盖茨比,钱总是太少;跟爱因斯坦比,又总是太笨。实在比不了了,又接着跟街坊邻居,同学朋友比,反正谁只要过得比他好,他就跟谁比。结果,越比越来气,越比越没劲。于是,整天都被一种失败的氛围所笼罩,自责自怨,不可自拔。显而易见,这种自上而下的衡量标准所造成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心理失衡。

一个人的心理失衡之后,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对别人和对社会的感激之心。一个人若连感激之心都没有了,自然无法指望他会对别人或对社会做出任何回报。

一个人若总是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面对生活,久而久之,对工作就会缺乏热情,以至最终丧失职业道德;对孩子就会拔苗助长,无形中就将自己想做人上人的希望强加到无辜的孩子们的身上;对社会就会变得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正因为这种loser心态,其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当然,与别人无涉,不过是其个人奋斗的结果。其一切所缺,全怨别人,无论如何还得拼了命去争回来。倒不是真缺什么,而是怕授人以柄,受人揶揄,以免被人当成失败者。总之,一切都是为了面子,为了活给别人看,至于自己过得到底怎样就顾不上了。

如此下去,他的人生就不会有喜悦,更不会有感激;由这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就难得见到热心公益的大众,进而连公德和爱心都会变成一种奢侈品。人与人之间只会剩下利害得失,再加上算计,如此而已。

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能自己养活自己,于社会就不亏欠,就应当活得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心满意足;换句话说,只要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那份工作,他就是职业上的成功者。至于他是用牛刀来宰牛,还是用牛刀来杀鸡,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了,旁观者理当悉听尊便。

有了这种普通人的成功心态,便能常怀感恩之心,常做公益之事。于人于己于社会,实在是三全其美。


(匆草于12/27/06)


疑问之一:广州车祸现场路人围观 老外冲上救人(图)


疑问之二:英心理学家推出世界“快乐地图?中国列第82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裘教 回复 悄悄话 云林,
只要有点用,就算没有太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一贯瞎写,写到哪算哪了。
红卡,
你把我的私下发言弄到你的语录里了,要不然我这几天猛打喷嚏呢。

不过,谢谢你门大家的鼓励。
云林 回复 悄悄话 “会孩子面对失败,但又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真实定位,此所谓美国人说的be yourself,中国话叫天生我才必有用。 否则,只有自杀一条路了,再不然就是自抛自弃,身体还活着,精神却已经死了,另一种自杀而已。”
你的这篇普通人之成功论真是精彩之极。我都记住了。再次谢谢你。
云林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年后回来就看到了这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回。看过后想的东西太多。你的这篇文章给我敲了一个警钟。我从来没有想过心态是要学习的。大家通常说的就是要调整。用心写的文章总是能震撼别人的心。我想了很多,过一段时间我另写一篇关于职业之己见。真心谢谢你,从你这里得到太多了。
redtruck 回复 悄悄话 教会孩子面对失败?应当是教会中国父母面对失败Ba?
裘教 回复 悄悄话 我在美国呆的时间不短了,见到了许多普通人,比如清洁工,校车司机,等等。我深有感触:他们对工作非常认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个清洁工,干了十五年,她说“I love my job". 有空我打算也写写她。不仅如此,她还满怀喜悦。
这种现象,在美国随处可见。为什么?可是在中国国内,就难得见到了。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知足长乐,不应当被视为阿Q精神。只要尽力了,就行了。阿Q精神好像是还没尽力,就满足了。
中国人对进哈佛大学情有独钟,我却对出哈佛大学的学子更有兴趣。一旦见到还有那么多比自己聪明的学子,是否还能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
我有一个理念:心态是要学习的。智力的硬件部分是天生的,教育只是软件部分。否则就不可理解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家庭,孩子依然还是会有三六九等。
来美学子,在国内多半也是佼佼者,可说是top 1%,可是在美国进入了top 1%的行列吗?算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中国孩子在学校确实有优异表现,差不多都是数一数二,可有没有设想过一种情况:把一百个中国孩子编到一个班,是不是还是要分出个上中下来?五十名之后的中国父母还活不活了?是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

个人觉得,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应当是教会孩子面对失败,但又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真实定位,此所谓美国人说的be yourself,中国话叫天生我才必有用。 否则,只有自杀一条路了,再不然就是自抛自弃,身体还活着,精神却已经死了,另一种自杀而已。


redtruck 回复 悄悄话 求 老 师 的 意 思 是 不 是 说 人 要 有 一 点 阿 Q 精 神 ,也 就 是 “普通人的成功心态”,便能常怀感恩之心? 问 题 是 这 个 变 态 的 社 会 不 会 认 同 阿. 你 好 像 是 在 描 绘 一 个 理 想 的 WXC共 产 主 义 兰 图 噢 !
中 国 人 的 面子永 远 比 里 子 重 要 ! 要 倒 过 来 恐 怕 比 骨 头 里 挑 鸡 蛋 还 难 !
今 天 红 卡 没 喝 高, 说 的 有 点 奇 怪 ...额 明 明 不 是 这 么 想 的, 嘻 嘻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