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在小时候,突然想到的多半是个馊主意,不是调皮捣蛋就是偷鸡摸狗之类的,总之没啥正事儿。 在现在,突然想到的多半都是过去的事,那些个调皮捣蛋偷鸡摸狗的事,总之没啥新事儿。 今天讲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 1 上高中的时候,某同学做着实验突然想起一个“好”主意,于是从实验室偷了一大坨金属钠,用锡纸裹着。那天正好刚下过雨,在下晚自习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这两天看到太多蹭孙博士流量写的文章,之后又高高在上的说什么,自助者天助,好高骛远…..等等,我都不忍心看下去的文字。 请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幸运当作本事。 他说了他有幻觉,他知道他是个病人。 可惜一群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在那里装可怜别人,装高姿态,这才是治不了的恶疾。 我已经到了不爱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达愤怒的年纪。 今日愤青一回。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4-01-04 10:10:05)
60岁在中国是老年,在美国是中年,今天要讲的是一对中老年人的爱情故事。这是今天我在我妈跟她朋友聊微信时听来的,没有细节,极短,一对退休的中老人,跳舞相知,相爱,男的还有家庭,女的没有,双方子女反对,两人牵手投长江殉情,男的被救起,女的没救回来。不经让我想起了电影《胭脂扣》,这个年代还有如此感人的事,于是,坐下来听。我妈一边兴奋的跟我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2024-01-01 10:12:36)
多年前在LasVegas看了一场show《TheBookofMormon》。 非常震撼,幽默和讽刺之间,让我意识到了宗教的多面性和它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意义。一部让人爆笑到流泪,还念念不忘的好剧。 乍一看,这部剧好像是来讽刺摩门教的(也适用于任何宗教),从它的诞生,到它的教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它的不合理和反人性。 当两名传教士来到落后的乌干达,面对艾滋病,饥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2023-12-30 17:56:41)
我开始实验不用洗发水洗头两个月了。 早就有这个想法,不久前一个朋友抱怨说,怎么现在头油那么大,一天不洗就不行了,不单单是油多,还有味儿,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老人味儿吧。这着实把我吓到了,因为我也有头油大的问题,也有味儿,我还从来没有往“老人味”这个方向去想。 我在疫情之后停用了所有的面部清洁用品。皮肤,特别是毛孔问题,大大改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2)
(2023-12-30 16:30:44)

第二章:最黑暗的时刻 标题:一个被遗忘的夜晚 画家:SamanthaBenning 年份:2014 材质:丙烯画布木框。 地点:纽约LisettePriceGallery画廊 描述:一件主体为单色的作品,以层叠的黑色,木炭,和灰色构成。七个白色的小点在黑色的背景下突显出来。 背景:这幅画本身就广为人知,它也是正在展出的名为“我仰望你”系列的首幅,在该系列里,Benning将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3-12-24 08:32:17)

WhenIwasyoung,Christmaswasadistanttale,
Amagicaltimewhendreamswouldsetsail.
Withkidsofmyown,itwasgiftsanddelight,
Underthetree'sglow,amagicalnight. CookiesforSanta,andwishessogrand,
Hopingtocatchhim,indreamswe'dstand.
Astheygrew,asecretwe'dkeep,
"Fromyourlittlesister,"inwhispersdeep. Shesentherwishestothenorthafar,
Inlettersofdreams,b...[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2023-12-21 13:13:21)
纽约市 2014年3月12日 天气好些了。 太阳出来了,不那么冷,在一个像纽约这样的城市,有太多值得去爱的。 食物,艺术,源源不断的文化——然而艾迪的最爱是它的规模。小镇和村庄很容易被征服。一周时间足以走遍维隆的每条道路,认识每一张面孔。但是在巴黎,伦敦,芝加哥,纽约这样的城市,她不需要调整节奏,不需要为了维持新鲜度而一小口一小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这张照片是初中同学分享到班级群里的春游照片) 提到八股,就想起小时候,年年,人人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缅怀先烈的春游小作文。提起春游,就想到了小胖。 那一年春游,我们班的小胖不知道怎么掉进了一个喷泉池里,在惊慌的救命声中,被老师从水里捞出来时,他的腮帮子鼓鼓的,嘴里还在咀嚼着饼干,这滑稽的场面,把我们在场的人都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2023-12-18 08:15:44)
《马哲》这门课,我是在考试那天才第一次见到了老师,也是在考试的前夜才第一次打开课本。那个学期,我正稀里糊涂,乱七八糟的读着各个流派的哲学书。文青们的文字动不动就提到弗洛伊德,柏拉图,尼采,不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虽然越读越糊涂,越读越迷失。唯一的好处,就是在我打开《马哲》课本的那一刻,顿时发现这逻辑不要太简单,太朴素了吧,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