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小心思
偷看了女儿的小心思。又一个被文学作品毒害的小孩。人生还没有开始,就自以为深刻的说着aching。
在最美的季节,最多愁善感着。
没有办法通过说教让她理解这个季节的美丽。只有当她某天回望时才能理解,在一切都已回不去的时候。唯有希望,那时,她面带微笑,宁静美好。
撕心裂肺的老歌
《繁花》里的老歌,离开了剧情,再听,发现听不下去了。几乎个个都是撕心裂肺,爱而不得,痛却心甘情愿的深陷。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时代, 造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歌。
新生代的毛不易的歌,我却能百听不厌,平静,温和,虽有不甘,简单自嘲一下,日子继续淡淡的的过着。
春的惊喜
雪刚化,后院小溪边的兰花就含苞待放了, 还发现了一根长满木耳的树枝, 我把它移到一堆断木从里, 当做种子, 希望能收获很多木耳。
为什么要写博
一位网友,邀请我去某平台发文,每篇平均能有4000的点击量。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写博,为了点击量吗?
我猜想,每一篇博文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吧。在写博之前,跟书本对话,跟日月星光和清风流水对话,听到的是来自内心的回响。在博客和论坛里对话,听到的是别人的回音,可惜都是恭维客气的多,毕竟这是文明的平台,都是些有文化教养的人。而且,如果不恭维客气,还想怎样? 我能接受批判吗?我敢于自我批判吗?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自己扒光? 如果不这样,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虚假的自己,又有何意义。也许也是有意义的吧,好像一个社交聚会,那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是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社交规范。或许,网络不过是一个带着面具的假面舞会,可以比现实更大胆些,但,依然是具备社交属性的。
在这场假面舞会里,点击量代表着受欢迎程度,现实里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可以在这里尽量争取点击量,一个看似客观的评价标准,但是,只需一个吸睛的标题就能比内容更易赚取。就算是靠内容赚来的,又能怎样?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倾诉欲,还是给了对方滋养?滋养!我有这个能力吗?
至少,通过大家的舞步,我们也大体能挑出假面之后,那几个有着相似灵魂的人,那几个不需摘下面具,也能大体描绘出轮廓的朋友。也许,这就够了。
点击量不需太多,认出彼此,就好。
我现在感觉,发质越来越好了,很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觉得需要用洗发水。而且从扫地机器人的垃圾盒看,似乎掉发问题也减少了。
“ 点击量不需太多,认出彼此,就好。”赞同。
另外汇报一下,我现在也开始用清水洗头,两个礼拜了,效果还不错。多谢介绍!我现在用一点点花香型的香水弥补洗发液的味道。:)
I will retire to the salon sea, at age of 23, 是一句歌词,我专门查了一下。巧的很,我正在翻译的那本书,艾迪也是23. 可能比较押韵吧。
写小说,当然是希望有更多人读。你说的很对,迎合那个最大的市场,就意味着要妥协。
我还没有到需要思考是否要迎合市场的这个问题,我写的这些东西还没有到可以创造市场价值的水平。
"At age of 23", 好可爱。这个年纪,觉得23就很大了。我小时候莫名就喜欢23这个年龄。到了23反倒是没感觉了。
关于网上写作和点击率分析得挺好。自己要有定力。
对于我来讲,写长篇挺辛苦,希望有读者看见。不然在最大的华语市场我的文字不大改就死定了。可是我才不改呢。自我审查和审查一样都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