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向来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回顾近几年,疫情、战争、饥荒,种种天灾人祸,带给多少家庭难以愈合的创伤。与这些突发事件的骤然降临相比,有另外一些人,因疾病或事故,缠绵病榻数十载。漫长的岁月中,苦难以较为温和却持久的方式,浸润了他们的生命,拷问着他们的灵魂。苦难的人生是否值得留恋?靠什么力量才能胜过人生的苦难且找到忍受苦难后面的意[
阅读全文]
她病逝后,教会提出组织一个追思礼拜。他其实不想搞什么仪式,知道她是那么安静、不愿张扬的人。但盛情难却,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那天,来了很多很多人,大厅甚至都坐不下。两侧、后面都站满了。有很多年轻人,还有一些从附近城市赶来的。教会基本他能叫得出名字的都来了。后来他还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卡片。他有些惊讶。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们其实服事[
阅读全文]
五十岁那年,他们移民来了美国。靠着大半生的打拼和节俭,生活还过得去。她总是担忧着坐吃山空,很快找了份工作。他却对工作失了兴趣,满心欢喜地一头扎进教会。如此多优秀的属灵长辈,如此自由和谐的氛围,所有的疑惑,在这里全有了答案。
他们住的地方离大学很近,邻居里不乏来自国内的学生学者。他很快和许多人交上了朋友。渐渐的,家里仿佛成了一个聚会[
阅读全文]
婚后不久,女儿出生。她严格地母乳喂养。女儿常饿得哇哇哭。他看不过,冲了瓶奶粉,女儿喝个精光,然后甜美地睡了。
她大怒,指责他不配合她的科学育儿;他反唇相讥她的机械、教条,理论脱离实际。
那是他们第一次大吵。她半夜抱着女儿回了娘家。接下来许许多多的吵闹,两个人据理力争,吵得疲惫不堪。他惊讶当初相处过那么多温柔可人的女孩,自己怎么选中[
阅读全文]
他和她早在高中时就是同学。他家里养了只猫,黑白杂色,尤其脸上一大块黑,从额头斜斜地撒下,停在脸的中线,天生一个阴阳脸。两只绿眼睛一只在亮处,一只在阴影里,优雅地发出神秘的光。班上很多同学都去他家看过这只猫。那个年代,宠物还是蛮稀罕的。那一年元旦,同学之间互换贺年卡,她给他的卡上写了短短两句话:“新年快乐!你家的猫还好吗?”这两[
阅读全文]
一直觉得,拨动心弦是一个很美的表达。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处柔软的地方,一旦被触及,距离迅速缩短、知己的感觉油然而生。
北卡曾有一个广播节目,叫做Bob’sShowgram,每天早上六点到十点播出。这个节目有四个主持人。除了他们彼此谈话,也邀请听众打电话进来,就一个题目各抒己见。每天上班开车的二十多分钟,我都在听他们叽叽喳喳。我对这几个主持人的[
阅读全文]
与灵异题材被大加炒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督教对圣灵的刻意淡化。虽然有灵恩派的例外,但大多数教会对诸如圣灵充满、异象异梦、医病赶鬼等等话题讳莫如深。没错,基督徒追求的是成圣,不应过度强调圣灵的外在显露;但对于已经展示给世人的圣灵的工作,其实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神要我们刚强壮胆为他做见证,其中包括了彰显圣灵的大能。如果顾虑重重[
阅读全文]
鬼故事的大行其道
根据面相书的说法,一个人的发际线如果是椭圆形,此人就比较容易和灵界沟通。而发际线方方正正、有棱角的人,多半对灵异的事情毫无兴趣。这好比拿人的脑袋当接收天线了。因为椭圆那个顶儿,就和灵界有了切入点。
这个说法至少在我和先生两个人身上,是准确的。我就是那个有切入点的人。从小到大,鬼故事看了不少,兴趣一直很大。总体感觉[
阅读全文]
从生到死
1990年培罗蒙公司出品了一部电影《人鬼情未了》(Ghost),讲一位银行家Sam被人谋杀,因深爱女友,他逗留不去。后来借助灵媒的力量,把凶手绳之以法,和女友依依惜别。除了主题曲“我的挚爱”(Oh,MyLove)缠绵悱恻、脍炙人口,电影里有许多对灵异现象直观且令人信服的诠释。
按照唯物论的观点,物质既灭,精神无可依存,所以人死如灯灭、就彻底消失[
阅读全文]
从科幻、侦探小说谈起
上大学时,我十分喜欢科幻小说。那时看了很多倪匡的书。他的卫斯理系列引人入胜,特别出色的有《迷藏》、《眼睛》、《多了一个》、《聚宝盆》等等。倪匡的科幻小说,不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引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聚宝盆》为例,描写一个人在古董店买到一块号称是明朝沈万三拥有的聚宝盆的碎片。当年沈借此聚宝盆,富可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