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原来的导师在脸书上贴出自己的近照,我一看忍不住笑起来,戏谑他成了马克思第二。
这位导师叫彼得(化名),是我到美国读研的第一位导师。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很帅,中等个头,眉清目朗,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显得特有理解力,特尊重人。他自己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吐字清晰,特别适合我这类外国学生。再说,他用的英文词是多音节的,还会引用各位[
阅读全文]
昨天晚上,正兴致勃勃看Netflix的英国烘焙秀,秀中一名络腮胡子的小哥成了一周最佳烘焙师,笑得合不拢口。在掌声和祝贺声中,突然传来了杂音,隐约中似乎有人在呼喊,仔细听,好像是“Comehelpme”。再听,竟然来自卧室,吓得我不轻,赶紧往卧室跑,一边猜想是不是某人得了急病。打开门,果然是某人在黑暗中呼喊,连忙开了灯,一屋明亮,冲到床前,问他:你怎[
阅读全文]
这位老太太叫艾丽,80多岁了,思想活跃,行动灵敏,说话风趣,受过良好的教育,相信科学。
新冠爆发之后,她遵照CDC的指示,勤洗手、戴口罩、少去公共场合。然而,只要是人,总会犯错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判断错误,或者仅仅是因为没有做到intherightplaceattherighttime(天时地利),就会染上疾病。
艾丽退休前是职业妇女,善于理财,到了退休的时候,名下有了五处[
阅读全文]
圣诞节那天,一个公众号发了一篇有关老上海的文章。作者曾经居住在杨树浦一条四通八达的大弄堂“华忻坊”里,最近,这条弄堂被拆了,因为要兴建“北外滩”。
作者怀着恋恋不舍之情,访问了断壁残垣和高低不平的拆迁现场,找到了自己家的老宅,还有一所深深吸引过他的小学旧址。
这所小学是我父亲1942年办的。那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
阅读全文]
圣诞前,收到了我的老师玛格丽特寄来的圣诞卡(关于她的故事,我在《诞生在美国驻华使馆的英文老师》一文中做过介绍)。玛格丽特是1923年生人,如果按照中国的习惯,过了明年2月1日的春节,就是百岁老人了。
圣诞卡上有一只可爱的猫头鹰,打开卡,又看到她秀美的笔迹。为了卡上的猫头鹰,她写道:“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中国人认为猫头鹰会带来厄运。在西方[
阅读全文]

希望大家都过了个快乐的圣诞节。圣诞那天,居住地阵雨,马路上人影稀疏,想必人们都在家吃喝玩乐。
节前,我去硅谷看了位朋友。几个月以前,她卖了硅谷的独立房,搬家去了一个55岁以上的老人社区。搬家后不多久发来照片,一再称赞那里的设施和景色,邀请我去做客,我欣然前往。
老人社区在圣荷西(SanJose)东南部的山脚下。加州下过了雨,草木青翠,连绵[
阅读全文]

转眼到了十二月中旬,一年又快过去了。
月初打了第三针疫苗。这次约会跟前两针相比,可是太容易太轻松了。离家不远的超市里有个抽血打疫苗的诊所,上网约时间,回答了一堆有没有这病那病、上两次接种时间和疫苗种类的问题,三五分钟搞定。
第二天去诊所,无人等待,两三分钟就打完了针,让我要么坐在诊室,要么去超市逛逛,15分钟后(接种人员还特意补充说[
阅读全文]
我跟麦蕾宁等了一会儿,雷回来了,高高的个,满是肌肉的运动员身材,平头,细细的眼睛,笔直的鼻梁,十分精干的样子。晚回来了几分钟,是因为去买外卖,跟我们打了招呼,不多废话,手脚麻利地打开外卖,叫我俩坐在沙发里,他自己坐在地上,三人同进晚餐,边吃边聊。
从交谈中得知,雷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60年代从台湾移民美国,雷是在美国上的[
阅读全文]
那个春日的下午,伯克利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下,学子们背着书包,捧着书本匆匆忙忙奔走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之间。
麦蕾宁、瑞克和我在校园里边走边聊,我看到山下有个大圆屋顶的建筑,以为是博物馆。一问才知道是著名的伯克利实验室(正式名字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曾有多位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在那儿工作。我刚表达了一点仰慕之情,瑞克的脸上露出一丝[
阅读全文]
去伯克利前,麦蕾宁给瑞克打了电话。放下电话,她笑着说:瑞克同志正在急切盼望跟中国同志见面。同志?原来瑞克是美共党员,看来他误以为我是中共党员了。
对于这样的误解,我已经习以为常。刚到学校的第一天,有个美国同学很紧张地问我:你真的是从红色中国来的吗?我说:是啊。他很小心客气地跟我打了招呼,就坐到教室的另一边去了。下课以后,几位同学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