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欧洲建筑风格一般定义为八个类型:巴洛克、法国古典、哥特、古罗马、浪漫主义、罗曼、洛可可、文艺复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形成了斯大林式建筑,综合了古代建筑特色,主要是哥特风格,以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尖顶五星为特征,独具风格,旨在突显苏维埃的强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有名的建筑莫过于莫斯科的“七姊妹”,建于1947-1954年之间。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们来莫斯科的时间有点不合适,正逢莫斯科举办一年一度的“军乐节”。从世界十几个“友好”国家来的军乐团在红场表演,红场搭起了临时看台和各类服务销售帐篷,遮挡了红场的视野。各国军人也到处游览拍照留念。中国算“友好”国家,也派来军乐团表演。 旅游团络绎不绝,其中中国的“大妈团”最多。原本不太大的红场只剩下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9-11 06:44:45)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长大就受到俄罗斯文化的熏陶,学俄文、唱苏联歌、跟苏联小朋友联欢、在莫斯科餐厅喝红菜汤,吃奶油杂拌。邻居一位教授留苏,带回来一台苏联红宝石电视。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节目,他敞开家门,欢迎邻居到他家看电视。记得看的第一部苏联电影叫“水银湖的秘密”。文革时期,我们偷听《莫斯科广播电台》,高唱苏联《共青团员之歌》与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9-09-08 09:23:28)

莫斯科是座漂亮的城市,她的城市绿化程度是世界第一,在短暂的春夏季节处处可以看到鲜花。街道宽阔干净,常常可以听到街头艺人们的乐曲声。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时代的大楼都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不用颜色就可以展现莫斯科的魅力,先看看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莫斯科有七座最著名的斯大林时代建筑,被称为“七姐妹”,其中莫斯科大学的大楼最高,另外还有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9-08-22 08:56:04)

巫宁坤先生的追悼会在维州教堂举行。巫先生宁静仰卧,头边放着他用血和泪写的《一滴泪》。跟巫先生度过几十年风雨磨难的巫夫人,在轮椅上被人围住,一一握手。女儿巫一毛跑前跑后,接待来宾,只能向她问候一句。巫一毛曾在农村插队务农,大华府知青协会送来花圈。显示屏上展示着巫先生的一生和珍藏的家庭照片。弥撒纪念活动后,巫先生永眠于他留学的国土中。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巫宁坤这个名字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陌生的,但他的名字在回国留学生历史中分量很重。 巫宁坤1946年就读于美国印第安那州曼彻斯特学院,后转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攻读英美文学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老海归回国浪潮回到中国,开始了漫长的苦难。 有两个原因使得巫宁坤与众不同。第一个是他与李政道的交情,特别是临别分手,李政道对他说的话。他上船前李政道特地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2019-08-08 03:14:19)

台湾国语很有意思,不但发音听起来与大陆普通话不同,而且很多用词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交流,但初到台湾有时会让人一头露水。 第一个让我困惑的字是“酱子”。台湾人诧异时喜欢说“这样子”,就像北京人说“是吗”。“这样子”让台湾人用台湾腔说就变成了“酱子”。在饭馆点菜,服务员也总是说“就酱子”,意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50年代约有1600名老海归从海外回国,其中有一个人亲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叫顾学稼。顾学稼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读历史,1950年回国。 顾学稼刚回国,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新华社决定在朝鲜前线设立新华社志愿军分社,第二年在彭德怀领导下,新华社老编辑夏公然和邓蜀生等其他人员奔赴朝鲜战场。这“其他人员”中就有顾学稼。在以后的回忆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8-01 13:27:01)

“金马车”是马里兰郊区一个不大的饭馆,离马大不远,有二十几张桌子。餐馆老板姓赵,山东人,在台湾国军伞兵部队服过役,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60年代全家移民美国。赵太太是台湾本地人,比赵老板小很多,非常能干,经常亲自下厨房。经人介绍,我在这里打了半年工。 我的工作是洗碗,包吃包住,每月800美元工资,我觉得这是个天大的数。在中国我的工资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1)

张郎郎,1943年出生于延安,父亲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母亲曾任周恩来秘书。他是在“马背摇篮”里长大,名副其实、根红苗正的“红二代”。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从延安过黄河,在行军的马背上,“姐姐和我分别坐在两旁的筐里,哪怕是出了天大的状况,我都能酣然入睡。” 他跟着一路打仗的部队进了北京,在“育才”、“一零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
[46]
[47]
[48]
[49]
[5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