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语文教学随笔(20)教学灵感著名钢琴家傅聪说:“我喜欢教学,因为教学不仅是我教学生,而是通过教学,我能学到许多东西,在讲解过程中有很多新的灵感。”如果傅聪先生在天之灵允许的话,我就把“新的灵感”称之为“教学灵感”吧。“灵感”似乎很玄,其实经常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正如傅聪先生所言,我自从走上语文教学讲台,越来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9)范守纲带我们去拜访刘朏朏老师1986年10月8日晚上,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突然飞到北京来,也到人教社招待所来住下了。他与我、张必锟、朱泳燚三位都非常熟悉,当晚,我们欢聚一室,不觉就相谈到凌晨快一点了。范老师说:“明天还要采访张志公先生,请培永一起去,帮我记录一下。我们明天晚上再接着聊吧!”(1986年10月,左起朱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8)中国两位大语言学家都不认识那个字1986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邀请我去北京参加修订《作文·汉语》第一册。到北京报到后才知道,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北京的张必琨先生和江苏的朱泳燚先生。在该社第一次修订工作会议上,副总编刘国正先生说,邀请中学优秀教师参加语文教材修订工作,这是人教社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语文教学随笔(17)“心中有人”和“目中无人”现代社会一个人的说话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学生一定要学会说话。语文教学一定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分编型实验教材初中《写作》教材中专门编写了“说话训练”单元,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说话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人”和“目中无人”。说话要做到“心中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6)“听话”教育与“问话”教育2018年2月28日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采访我国冬奥著名运动员杨杨,她讲到退役后第一次参加国际奥委会时,看到其他国家运动员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她很尴尬,就去问主持人,她该做些什么,主持人反过来问她,这应该是我问你的,你该做什么呢?她后来悟到,长期以来,她所受的教育是“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5)我们先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养成我们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然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却并不自然。天津南开中学的校色是崇尚青莲紫色,意旨出污泥而不染,气质高洁。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张伯苓把爱国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结合起来的“容止镜和40字箴言”。走进教学楼,有一面大穿衣镜,镜子上端的横匾上镌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4)习惯成自然
这句话就像白话一样,成为现代人们的口头语。其实它是一个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宜传》:“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在泽西市有一天下午,一位年轻的朋友,请我去帮他接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东东,陪东东去一个咖啡店,三点半将有一位美国老师来店里教东东学习英语书写。
美国小学生都是三点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语文教学随笔(13)叶老倡导的“学步法”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学步”法,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训练方法。叶老强调,“学步”法的每一步都要督促学生“反复历练”,由“扶其肩”“携其腕”,而“去扶携”“翼护之”,而“翼护亦无须”,使学生“他日行千里”。(引语均选自《叶圣陶语文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2)怎样自读《小麻雀》《小麻雀》在初中第一册《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制初中语文分编型教材)中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自读课文。编者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并完成阅读练习。关于“阅读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老师不讲课文,同学们该如何去读,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11)提问动天君,会学要用心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都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学,就要教学生会学。从宏观角度用战略眼光综观全局,会学的主要标志是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1962年1月22日,叶圣陶老先生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ldq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