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随笔(25)通往世界冠军之路1988年7月11日,汪深在芬兰举行的二十届国际化学奥赛取得金牌第一。这是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赛以来的第一块金牌第一。汪深从芬兰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是给武汉发电报(这是当年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一封电报是:“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感谢老师同学汪”;还有一封电报发给他的爸爸妈妈:“归心似箭”。(一)三级跃[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4)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于1987年12月20日在广州开幕,张志公先生致开幕辞,理事长刘国正先生作工作报告,秘书长张定远先生主持会议。下午,全体代表听吕叔湘先生的讲话录音;张志公先生的报告《关于深化语文教改之我见》。看着志公先生那熟悉的儒者长辈的形象,一边[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3)全力以赴,宣传人教社分编教材试教成果1987年5月初,我们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与语文科主任雷秋山、负责指导分编型教材实验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研究决定,暑假到郧阳地区宣讲人教社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的成果。7月10日,人教社《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到汉,第二天,他与我们一起到郧阳去宣讲实验教材。7月11日,省教研室语文科雷秋山主任率领我[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2)珍惜学生的性意识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言“君子”和“淑女”,还有德国诗人歌德的著名诗句:“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所说的“少男”“少女”,正是现代学校的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多数学生虽然还没有对某个特定的异性倾慕,但是少数学[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1)与学生一起去采访怪味作家祖慰(著名怪味作家祖慰)回忆往事,还得感谢当时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闻名的青年作家、后来的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他是甘晓星老师在华中师大读书时的校友。他从1983年起,就特别关注我们这个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经常到实验班来给学生讲写作课,他还帮我们请来著名剧作家沈虹光、青年作家胡发云等给学生上写作课。(2007[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20)范守纲飞到北京,我们相聚在人教社1986年10月8日晚上,周正逵先生和石家庄一中的董小平老师,正在我们房间讨论高二年级《文学读本》的教学问题。范守纲先生突然从上海飞来,也住到了人教社招待所。范守纲时任上海《语文学习》主编,我与他相识,因了学生王江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1984年11月,我们第一次相见于桂林的“漓江之秋&rd[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19)彭主任到招待所来找我谈心1986年9月28日,北京沙滩后街,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招待所。晚上九点半鈡,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从北京西山八大处开完全国教育工作会后,来招待所找我谈心。(左起张定远、刘国正、李培永、彭慧敏、雷秋山)当时,我正在人教社参加初中实验教材《作文·汉语》的修订工作。来京之前,曾向她[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18)永远怀念张厚感先生(人教出版社编审、中语室副主任张厚感先生)1986年9月3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总编室致函华中师大一附中,“为了使初中语文试验教材更适应教学需要,准备在最近做适当修改。拟邀请贵校李培永老师来京参加这一工作。”我按通知要求,9月22日到位于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教社招待所报到。9月23日,负责领[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17)赴京修订教材,住在人教社招待所1986年8月1日,在太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分编型教材实验工作会议。报到当天晚上,《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告诉我:“国正先生与我研究,决定请你参加《作文·汉语》的修订工作。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呀!”9月9日,人教社发公函到华中师大一附中,李水生校长欣然同[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十六)周正逵老师引领我进行高中阅读教改实验周正逵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50年代留校教《语文教材教法》,60年代去景山学校搞中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编写语文实验教材。70年代初去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研究语文教学教法;70年代后期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研究并编写语文教材。本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