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5-09-18 02:43:01)

语文教学随笔(03)画是有形“思”古人说:“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用这个辩证观点去欣赏诗画,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如果从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画是有形“思”,想象思维始终伴随着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适时适当地运用画简图的方法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荀子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02)异地上课,求真求实1985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研室负责语文教改实验班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沔阳举行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大会。让我带300分《初中试教总结》赴会,还要准备借沔阳的学生上一节公开课。(1985年8月初,张良谟与我在青岛海滨浴场。)11月6日上午到达沔阳县教育局招待所,下午2点到沔阳二中,立即去准备上示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语文教学随笔(01)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尾的一句话。鲁迅的这篇小说,编在人教社重点中学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初中《阅读》课本第五册。1984年12月17日,应华中师大中文系见习生的要求,举行了一次三百多人听课的大型公开课。讲读《孔乙己》,计划两个课时。我按照教学计划讲读完课文后,照例请学生提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教育随笔(25)通往世界冠军之路1988年7月11日,汪深在芬兰举行的二十届国际化学奥赛取得金牌第一。这是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科奥赛以来的第一块金牌第一。汪深从芬兰回到北京后,第一件事是给武汉发电报(这是当年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一封电报是:“三级跃过一步而已感谢老师同学汪”;还有一封电报发给他的爸爸妈妈:“归心似箭”。(一)三级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教育随笔(24)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于1987年12月20日在广州开幕,张志公先生致开幕辞,理事长刘国正先生作工作报告,秘书长张定远先生主持会议。下午,全体代表听吕叔湘先生的讲话录音;张志公先生的报告《关于深化语文教改之我见》。看着志公先生那熟悉的儒者长辈的形象,一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教育随笔(23)全力以赴,宣传人教社分编教材试教成果1987年5月初,我们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与语文科主任雷秋山、负责指导分编型教材实验的教研员张良谟老师研究决定,暑假到郧阳地区宣讲人教社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的成果。7月10日,人教社《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到汉,第二天,他与我们一起到郧阳去宣讲实验教材。7月11日,省教研室语文科雷秋山主任率领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教育随笔(22)珍惜学生的性意识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言“君子”和“淑女”,还有德国诗人歌德的著名诗句:“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所说的“少男”“少女”,正是现代学校的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多数学生虽然还没有对某个特定的异性倾慕,但是少数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教育随笔(21)与学生一起去采访怪味作家祖慰(著名怪味作家祖慰)回忆往事,还得感谢当时以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闻名的青年作家、后来的武汉市作协主席董宏猷,他是甘晓星老师在华中师大读书时的校友。他从1983年起,就特别关注我们这个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经常到实验班来给学生讲写作课,他还帮我们请来著名剧作家沈虹光、青年作家胡发云等给学生上写作课。(2007[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教育随笔(20)范守纲飞到北京,我们相聚在人教社1986年10月8日晚上,周正逵先生和石家庄一中的董小平老师,正在我们房间讨论高二年级《文学读本》的教学问题。范守纲先生突然从上海飞来,也住到了人教社招待所。范守纲时任上海《语文学习》主编,我与他相识,因了学生王江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1984年11月,我们第一次相见于桂林的“漓江之秋&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教育随笔(19)彭主任到招待所来找我谈心1986年9月28日,北京沙滩后街,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招待所。晚上九点半鈡,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从北京西山八大处开完全国教育工作会后,来招待所找我谈心。(左起张定远、刘国正、李培永、彭慧敏、雷秋山)当时,我正在人教社参加初中实验教材《作文·汉语》的修订工作。来京之前,曾向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