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试反问之:无德而称,有马千驷;于今称之,饿于首阳。其斯何与?
无德的威风,有德的饿死,为什么你还要说德好仁好呢?这本是入世哲学的根本问题所在。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多少算作一种回答,但务虚之味很大。只要人一不在乎虚名,儒人便一点[
阅读全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隐居个人之事,行义社会之事。孔子认为个人道德高尚,大众就会追谁他,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假设——相当于几何学里的公理。他是受了古代传说的影响,对那些说尧舜不好,对他[
阅读全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九思,“克己”也;克己,则心安理得于内,文质彬彬于外,内外兼修,然后君子。如此君子有什么用呢?无用!孔子认为当君子比有用要好,所以他说“君子不器。”就思想来说,他是达到了“一以贯之”,然而他的一贯性是建在脱[
阅读全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本能也,如模仿能力,有的人强些,有的人弱些,但无所谓上下。学而知之,若指知识,知识都是学而知之,有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得来,有从学校教育得来,有从实践中揣摩的来。“困而学之”也不见得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有的人脑[
阅读全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斯言一出,说明他已经老了。子知“后生可畏”,然又不甘心,所以就拿大道理压人,这是老人心理。
朱熹解说,“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
一,天命既是天所赋之正理,那么它就统[
阅读全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如“堵”——鲧治水之法,逆水之性,强为之,终不成也。“戒”,逆人之性,子知其不可为而说之。对颜渊——没个性者——好使;对子路——有个性者——不好使;对项羽——[
阅读全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利益之心人皆有之,圣人有之,君子有之,小人有之,只判断标准不同耳。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庸之劝,好是好,信则庸;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潇洒之说,痛快是痛快,不能持久。
让我说,爱拼才会赢,还[
阅读全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在背后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面却不敢说,人以为他“谄”。孔子自解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么说了还害怕别人不信,又在此补充说之——我虽然看领导脸色说话,但没说谄媚的话,所以是“[
阅读全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益”、“损”、“无不如”,思想还是从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之心人皆有之,说圣人没有利己思想是不对的。“仁”与“义”中都有“利他&rdq[
阅读全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五世而衰,本无任何道理,是孔子自己顺口说的。他想“复礼”,却做不到,一出手就让三桓顶了回来,是故耿耿于怀,希望三桓倒霉。后有三家分晋、田常代齐之事发生,遂证明事在人为,并无定数。而后儒不依事实,专举孔子,实为儒家思想之病。究其病根一是“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