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1-12 05:17:4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看上去很美,潜规则暗行,千古依然。 “和为贵”,是也!然而,“和”状态一旦被打破,再想回复,则须要“势”。 儒家知“和”不知“势”——所以六国败;法家知“势”不知“和”——所以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11 06:49:5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言凸显孔子思想之保守倾向。奸佞小人之子亦无改其父之道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10 04:55:21)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德才兼备者,难免架子大,端着架子找工作,所以找不着。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9 07:06:46)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理想之国,理想之民,理想社会之空想,去现实远矣。 后来,儒家思想基本是按曾子、孟子的思路发展;荀子著《劝学》,《解蔽》、《富国》、《强国》等篇,力图扭转这种空想趋势,可惜无力回天。待《大学》、《中庸》出,以心为出发点,平天下为目标之空想遂成定局。再后董仲舒之天人感应,朱熹之理学,阳明之心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8 06:15:49)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人往高处走,时过境迁,朋友圈自然会变,所谓,“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这很现实,然而,也正因为现实,才流露出势利气。 "学则不固",忠信也可不固乎?任何理论都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因为宇宙之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7 05:15:3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生。曾子只说“吾日三省吾身”,尚不敢说这就算有学;子夏敢言,一下将“学”缩小为“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思想之方向歪了。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6 06:44: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而儒家则专门培养善人。
这种教育思想的后果是,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无一出类拔萃人物,像商鞅、吕不韦这样能改变历史进程之人杰都非出自孔门。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5 06:05:4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圣人讲大道理行,具体怎么做,还须贤人,如,管仲、商鞅、诸葛亮、周恩来等。贤人办事办得好,大道理不多说,说也是一两句。知行非一事也。
孔子之前,尧舜禹汤伊尹周文周武周公基本上是靠经验和个人能力处理问题,对知识——即“道”尚无系统分析总结,在这方面,孔子可谓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4 05:40:4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本是内外兼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初级;“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高级。 儒门大法的内向趋势始于曾子,经孟子的“仁者无敌”大内神功基本定型,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简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1-03 07:00:5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鮮矣仁"透着一种无奈,他心里明白要想在社会上混就得说些溜须拍马的话,可是他做不到。“君子”名头令他放不下身段,这是他的底线。底线越高,人活得越累;有人干脆没底线,这种人...不说也罢。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46]
[47]
[48]
[49]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