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鲁定公举用孔子。孔子[
阅读全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会有所觉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子张之问实际上针对孔子[
阅读全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应然非必然;希望非现实也。俗语说,“一条臭鱼坏一锅汤。”若都像孔子那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尚德而不轨法;父为“臭鱼!”隐羞,不能隐臭,官场腐败之源也。
[
阅读全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暗讽康子夺嫡之事,不但无深旨,还反映出夫子敢怒不敢言之心。
孔子思想一语贯之忠恕而已,对已经过去的事当然可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而季康子正当权,孔子心怒其行而嘴上又不好直说,故说些讽刺的话。
儒人都自以为明理,可是上对“君”,下对“[
阅读全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什么是正?孔子之“正”,非晏婴之“正”;儒家之正,非法家之正。
孔子的思想基础是,“克己复礼。”精神进步,而形式却是倒退——“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退回到尧舜最好。犹如,人还念童年之美好,就想回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
阅读全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种黑白一刀切,好事归君子坏事归小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冉求美恶不分,助纣为虐;孔子作为老师是有责任的。
[
阅读全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教育之核心就在于此,“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旨在育人成为君子,不是“大人”、伟人。
孟子觉得这远远不够,须“先立乎其大者。”追求高大上始于孟子,后儒信之、继之,发之、扬之。
人人都可以在心里“立大”,有伟大理想的人多了,干成事的人不多,做成大事的更[
阅读全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积极肯干,忠心耿耿。这是个人的工作态度,非政也!
“正名”是政;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是政;可能是暴政,暴政也是政。
[
阅读全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宋儒之解一直被奉为正统,“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
说得好听,听着也很美。然若细问,何为本?何为末?怎么正?如何清?
本、末一也;心、体一也;合而是我;心、体可分,则变成出世哲学,非入世哲学矣。正吾体之行,反馈至吾心,吾心校正吾行——一循环也[
阅读全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听风就是雨,只有子路干这种事儿吧!“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孔子持“礼”,子路持“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所重的东西,有人重名,有人重利,“重”者——即到了关键时候,心里的天平倾于哪边。所谓“中庸”——非无所“重”,只是不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