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第十四节倒刘第三炮   (15)   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回到北京后,立即布置中央文革小组全线出击,发起打倒刘少奇的第三炮。毛泽东打倒刘少奇的战略,是发动群众起来造刘少奇的反,而刘少奇对抗毛泽东的战略,是派出工作组把造反群众压下去。因此,工作组成为刘少奇的救生防线,而毛泽东也决心突破这道防线。   1966年7月19日到7月24日,是文化大革命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评解之九:毛泽东的思想历程   (1)   毛泽东的一生中,有八次历史性的思想转变,每次都因一个历史契机造成。   毛泽东的第一次思想转变,是产生于1919年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造成这个思想转变的历史契机,是“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知识界是向英美法一边倒的,认为英美法的“民主主义”是万国通用的“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四节倒刘第三炮   (1)   1966年6月28日,毛泽东离开韶山滴水洞,开始他“新的长征”。毛泽东要在这场“新的长征”中,决心把过去跟自己一起长征的老干部统统打倒。   1935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挽救”了中国共产党,而现在,毛泽东却要亲手毁掉这个曾经被他挽救过来的党。中国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而毛泽东却提出“造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三节滴水洞的沉思   (1)   毛泽东的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上屋场。在距毛泽东故居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山洞,因洞内一年四季都“滴答”有水,故称“滴水洞”。滴水洞前有座山头叫“龙头山”,毛氏祖坟就在龙头山上。按照古人的风水之说,毛泽东的祖坟还真是在“龙脉”之上。1930年代,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江西发展壮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二节文革点火期   (1)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场革命,最困难的就是点火期。因为初期群众是不理解的,也没勇气投入革命;更有一些人不愿意革命,甚至要阻止革命。因此要点燃一场革命之火,并非易事。   要想让革命之火成为燎原之势,首先要找一堆易燃的干柴,先把这些干柴点燃,把火烧大之后,才能把那些不易燃的,难燃的,甚至阻燃的东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2)   毛泽东在这里说明自己发起这场斗争的原因,是对刘少奇为代表的“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伺机夺权”进行反击,防止他们“伺机夺权”。毛泽东特别用“接班人”和“赫鲁晓夫式的人物”的词汇,把矛头直指刘少奇。   《五一六通知》的第五个要点,是点明了这次斗争的范围和方式。《五一六通知》写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一节文革打响了   (1)   1966年3月22日,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在外交部长陈毅夫妇的陪同下,前往巴基斯坦等国访问。出行时刘少奇的派头是很大的,到机场送行的有: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还有全国人大的七位副委员长,国务院的三位副总理,全国政协的四位副主席,以及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北京市的负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点评:前期林彪   (1) 元帅林彪   对于林彪这个人,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前期的林彪,与后期的林彪完全是“判若两人”。前期的林彪,完全不参与政事,对政治毫无兴趣,可以称为“军人林彪”;后期的林彪,是一个政治狂人,开口闭口都谈政治,可以称为“政治家林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节倒刘第二炮 (16)   毛泽东的对外政策,第一个特点就是“反苏”。有些人批评毛泽东的反苏政策,认为中国应该与苏联搞好关系,“反苏”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反苏”呢?究其原因,既有被迫的成份,也有他主动的成份。   毛泽东“反苏”的第一个原因是“被迫”。苏联由于历史的传统,大国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十节倒刘第二炮   (1)   如果推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是毛泽东打出的“倒刘第一炮”的话,那么江青的《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就是毛泽东发射的“倒刘第二炮”。   1966年1月21日,这天是农历大年初一的春节,江青亲自拜访住在苏州疗养的林彪。江青一方面是代表毛泽东给林彪拜年,另一方面则是请林彪帮忙,帮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