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正文

小说连载:少林轶事(23)

(2025-09-17 17:12:09) 下一个

 

少林轶事

(23)

 

夜幕下的巩县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多了几分古城的静谧与深沉。河洛交汇的涛声也变得更加清晰,如同这片土地悠长而有力的脉搏。

石锁在客栈房间内缓缓收功,《易筋经》筑基篇带来的暖流在四肢百骸中流转,洗练着白日奔波的疲惫,也让他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窗外,打更人的梆子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他并不急于再探皇陵。昨夜的跟踪已经充满风险,领略了盗贼巢穴的森严戒备,再次草率前往无异飞蛾扑火。他需要更多的信息,亟待找到一个突破口。

在药材市场看到的“康家”,以及规模宏大的“百草轩”药铺,再次浮现在石锁脑海中。康家既能经营如此大的药材生意,必然消息灵通,对本地三教九流、要闻奇事有所了解。是否可从闲聊中顺出一些有用的线索?

如何接近康家?自己一个外乡人,无根无基,贸访豪门,多被谢客;若再打听诡异之事,不但有轰出门外的危险,甚至还会怀疑动机。

他沉吟片刻,目光落在桌上一张顺手买来的巩县略图上,“杜甫故里”的方位标注在核心位置上。千古诗圣,妇孺皆知,是否...…可以借此?

第二日一早,石锁向客栈掌柜落实了杜甫故里的具体位置,便跨出门去。他先在城内几家不同的药铺转了转,询问了些常见的草药,随口与伙计攀谈几句,话题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向药材来源、近期是否有奇异需求等等,得到的信息显然不多。

午时过后,他才不紧不慢地走向位于城郊的杜甫故里。这里并非繁华所在,笔架山下,几孔窑洞并排,门前有修葺过的草堂,坐落其中的一座小纪念馆,清幽中略带寂凉。前来瞻仰的文人墨客并不多,只有几个本地老者闲坐晒太阳。

石锁装作热心访客,静静观看墙上的诗文字画,心中却琢磨着如何与要人“偶遇”。

机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就在他踟蹰之际,有一小队人马向着草堂而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锦袍、气质儒雅的中年文士,身旁跟着三两看似幕僚的文人,还有几名精干仆从。随风传来这些人的谈话,内容皆与“修缮草堂”、“弘扬诗圣精神”有关。

更引石锁注意的是,队伍后面跟着的一位理事模样的人,正是昨日在“百草轩”门前见到的“康管家”!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石锁心中一动,立刻有了主意。他装作全神贯注地欣赏一块诗碑,待到那中年文士一行人走近时,故意用略显生硬、却足够让对方听到的声音,口中念念有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那中年文士果然被吸引,停下脚步,看向石锁,眼中露出一丝讶异和欣赏:吟诗少年衣着寻常,不像读书人,竟能字斟句酌,语调中带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抑扬顿挫。

“小哥也喜好杜工部诗作?”文士温和开口。

石锁连忙转身,故作惶恐地还礼:“小弟粗鄙,久仰诗圣大名,胡乱吟诵,让先生见笑了。”

“何出此话!”文士笑道,“杜诗沉郁顿挫,心系家国,爱诵其诗,可谓同心。听小哥口音,似是外乡人?”

“弟来自中岳,游学至此。”石锁谨慎应答,暗自观察对方神色。只见这文士眉目端正,气度雍容,不似奸恶之人。

“嵩山?好地方,佛道荟萃,文武兼修。”文士颔首,似乎对嵩山颇有好感,“在下康敬修,忝为本县乡绅。小哥若是有暇,可愿一同品茗,聊聊杜诗,也听听嵩山风物?”

石锁心中暗喜,面上却保持谦逊:“小弟岂敢叨扰康先生。”

“无妨,相遇即是缘。”康敬修显得颇为随和。

一行人便在草堂旁的简易茶棚坐下。康敬修学识渊博,对杜甫生平及诗作见解独到;石锁虽读书不多,但在少林寺内也常听师父们讲授这些道理,加之经历奇特,偶发几句切身感触,反倒让康敬修觉得这质朴少年颇有慧根。

谈话间,石锁得知康家四百年传盛,历次敕封,耕读传家,乐善好施,不仅经营药材生意,更致力于修缮古迹、兴办书院(便是昨日听闻的“河洛书院”),在地方上声誉极佳。康敬修便是如今康家的主事人。

话题渐渐广泛,石锁伺机,装作无意地感叹:“…...一路行来,见河洛宝地,人杰地灵,只是...…听闻近来似有些不太平,竟有宵小作祟,惊扰亡者,实在令人愤慨。”

康敬修闻言,笑容稍稍收敛,叹了口气:“确有此事。偃师、巩县乃至周边,屡发盗尸奇案,官府查办不力,闹得人心惶惶。我康家组织乡勇巡夜,亦无所获,仿佛真是鬼魅所为。”他语气中带着忧虑和一丝无奈。

旁边的康管家也插话道:“老爷说的是,尤其这皇陵附近,更是邪乎!守陵人都吓跑了好几个!都说是惊动了前朝龙气,或是...…”他压低了声音,“...…或是当年修陵时镇压的邪气又跑出来了...…”

“休得胡言!”康敬修轻斥一声,但眉头却锁得更紧,“子不语怪力乱神。依我看,必是有所图谋的歹人作祟,只是其目的为何,手段如此诡异,实在费解。”

石锁心中暗忖,连康家这等地方豪族都束手无策,可见盗贼隐藏之深。他不敢过多追问,以免引起怀疑,只是附和道:“但愿官府能早日破案,还百姓安宁。”

又闲谈片刻,石锁见好就收,起身告辞。康敬修似乎对他印象不错,临别时还赠了他一本坊间刊印的《杜工部诗选》,并道:“小哥若是暂无居所,可去城中‘河洛书院’看看,那里清静,也可与学子们交流一二。”

石锁谢过,恭敬告辞。此行虽未得到直接线索,但确认了康家与盗尸案无关,且对此事深感困扰,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信息。或许...…以后必要时,可以尝试向这位看起来正直的康先生透露些许线索。

离开杜甫故里,石锁绕道去了邙山脚下的巩县石窟。石窟始于北魏,依山开凿,面水而立。规模不如龙门、云冈,但佛像雕工精湛,宝相庄严,尤其因宣武帝病愈还愿而开凿的“帝后礼佛图”浮雕,是史学家顶礼膜拜的国宝。虽然有几个小洞窟或荒废,或没入泥沙之中,但在夕阳余晖下不失古朴神秘。

他并非纯粹为观瞻而来。昨夜那盗尸贼的巢穴入口,与这些荒废洞窟的地形颇有几分相似。他仔细观察了石窟周边的地质结构和废弃洞窟的形制,默默记在心中,借以预估皇陵那边巢穴可能的结构。

直到日落西山,石窟闭门,他才返回巩县城。

华灯初上,城内夜市渐起。石锁在路边食摊解决了晚饭,信步走向康敬修提到的“河洛书院”。书院位于城东南,环境清幽,朗朗读书声到此时仍隐约可闻。

他并未进去,只是在外面看了看。书院斜对面,恰好有一间书铺,兼卖文房四宝。石锁心中一动,走了进去。

掌柜是个戴眼镜的老学究。石锁假装挑选书籍,目光却扫向落满灰尘的书架角落,想从这些地方志、野史笔记等故纸堆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他抽出一本厚厚的《巩县志·民俗卷》,掸去灰尘,翻看起来。上面果然记载了不少本地奇闻异事,竟还有修筑皇陵时的某些禁忌和传说。

正当石锁看得入神时,门帘一响,又进来一人。此人一身短打,短小精干,面色冷峻,目光如电。他进书店不看书,只警惕地扫视了一圈,最后把目光停留在石锁身上。

石锁心中警兆忽生!此人气息沉稳,步伐矫健,绝非普通百姓或文人,倒像是江湖中人,甚至带有几分官府的煞气!他为何注意自己?

那人并未停留,很快便转身离去。

石锁放下书卷,赶到门口,只见那人身影迅速消失在街道拐角。

是巧合?还是...…自己已经被什么人盯上了?

是康家的人?官府的人?还是...…那伙盗尸贼的同党?

石锁的心缓缓沉了下去:这巩县的水,果然深不见底。

他不再逗留,迅速返回客栈。关上房门,仔细检查屋内,并无异常。但他不敢大意,将柴刀放在枕下,吹熄油灯,和衣而卧,耳朵警惕地捕捉着窗外任何动静。

夜色渐深,远处似乎传来了若有若无的梆子声,又像是某种夜鸟的啼鸣。

忽然,一阵极其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脚步声,停在了窗外!

石锁全身肌肉瞬间绷紧,手缓缓握住了枕下的柴刀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大洋彼岸洋插队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松鼠跪鱼' 的评论 :
谢朋友到访!都在本博客。若有兴趣,前翻就可以笑览。
松鼠跪鱼 回复 悄悄话 请问连载21之前的在哪里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