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看天地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傍晚飞到巴西,里约热内卢(RiodeJaneiro)。当地导游调侃:安第斯山环抱巴西,无外患也无远虑,日子安逸,也波澜不惊。我听起来像是走近了天堂了,至少有”西游记“中的师徒见到”小雷音寺“是那种心境。 有60年代蓝调相伴的晚餐(图一),有唱拉丁小调的海边咖啡厅(图二),加上很警惕地提防着“城管”的小贩(图三),就是里约的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九月,南美的初春。落脚在智利的圣地亚哥(Santiago)。按导游的说法,都没什么地方去游了,就到南美来啦。的确,南美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大概从15世纪的航海开拓始,殖民年代结束后像是很安静地呆在世界一隅,他们像似仅仅让那几个足球明星不时地向世界提醒他们的存在。记得80年代初南美突然成为在世界舞台的焦点,那是因为英国人跟阿根廷人在福克兰群岛比划了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和朋友一起,坐地铁去纽约布鲁克林的两桥公园(Dumbo"DownUnderManhattanBridgeOverpass")。这是曾经是被废弃的二战时的老兵站和旧工业区,位于布鲁克林桥和曼哈顿桥下。过去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八十年代末曾在某个黄昏经过这里,有与鬼为邻之感。九十年代后重新开发为河边公园和公寓大楼交错的新区。在这里和地价高昂的布鲁克林高地相邻,有面向东河和曼哈顿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到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对这个北方威尼斯很有期待。 跑到街上溜达,旅店附近的公园有一雕塑(图一)很有意思,几乎可以肯定那是一座带有强烈苏联风格雕像,表现的是斯大林和他的追随者。一问,是当年东南面的邻国为了“友谊”而送的,估计也象征着那面血腥色的旗帜最终会插在这片土地上。1991年,前苏联人民为这一残忍的制度画下了休止符。惋惜&l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史基(Skei)到盖伦格峡湾(Geirangerfjord) 路上与挪威不同的瀑布不期而遇。丰沛的冰雪雨水,茂密的植被,花岗岩质的山地造就了仪态万方的各色瀑布,有的如复一片面纱的飘逸,有的呈急缓相济的潇洒,有的在山林间隐现惊鸿一瞥的风雅,有的像不绝如缕的细语,更有的如斩将夺关之迅猛,带出摧枯拉朽的威势。仰望,蹉叹,敬畏,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乘渡轮在北海上航行了18个小时就从哥本哈根到了奥斯陆(Oslo),挪威的首都。渡轮与游轮格调无异,初夏的北欧,晚上十点依然有明亮的天际线,在甲板上眺望澄明一色的海天,掠过耳边的凉风拂去了所有尘世的欲念。面对辽阔而平静的空间,任思绪飘浮或是什么都不想,常常就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享受。 在奥斯陆,首奔海盗船博物馆(VikingShipMuseum),一窥北欧人颇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月31号,掠过北海上凝厚的云海,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舒展让Delta抠门局促的座位弄得酸痛的手脚,打量着丹麦,这个国家以童话和海盗扬名,而现在是文明世界展示平等富足自由的橱窗。 安徒生笔下“海的女儿”雕像比哥本哈根的名气还要大,这座雕像前总有一大堆游客隔着水,举着剪刀手,摆出愉悦的姿势和她合影。这情景让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有啼笑皆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9-07-12 17:44:24)
我们这前后几代人从小被教导只能从一个角度看世界,只能按一个思路说话,只能按一个模式生活。 60年代不少苏联电影,“柯楚别依”“夏伯阳”“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海军上将乌沙可夫”,直到苏联光荣地被授予“修正主义”的勋衔为止,那每一部电影都可以让我们手舞足蹈,口水四溅地在课间休息里侃上好几天。特别是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4-13 20:32:14)

一个偶然的机会,惊喜交加地看到一失传了几十年的水稻高产的典籍,惊的是这种当年让鬼神失色的高科技居然又重现江湖,喜的是这种国宝级别的秘器还留在国人手中。 记得几年前跟一国内团去越南旅游,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从芒街向着河内蹦蹦跳跳地行驶着,那个很机灵的越南导游不失时机地给颠得七荤八素的团员戴高帽子,说要好好学中国的经验,“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9-02-08 13:11:34)
星期六看电影在童年时是很令人期待的娱乐。那时上学和工作都是每周六天,星期五就会有电影预告出来,男孩子最急切想知道的就是“有打的没有?”也就是那时称“战争故事片”。星期六会早点放学,然后我们就提着两张给父母坐的大椅子和自己坐的小板凳和邻居家的同年一起去大礼堂前的露天放映场里“霸位”。每家都有习惯坐的位置,也不会有人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