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人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旅游,享受二人世界,的确是“浪漫之旅”。但倘若是抱着借这样的机会来解决俩人之间长期寄存的矛盾和问题,那恐怕就变成了“梦幻之旅”。有一位女士,与她的先生好几年前因为一些原因开始闹矛盾,“冷战”和“热战”交替进行,双方不分胜负,但彼此都感到精疲力竭。这期间,他们也找过亲朋好友给他们调解,但是不见果效。有人建[
阅读全文]
美好的日子我们一起度过了---访AshantiWhite在人世间,还有甚么样的痛苦比得过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母亲失去孩子的时候,她仿佛被人从她身上活生生扯下一块肉,从她心头剜出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与母亲血肉相连的生命,一霎那间与母亲阴阳永隔。那种伤痛不仅无法用言语表达,更是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Ashanti永远也不会忘记五年前的那个星期天。那一天,离她女儿四十岁的[
阅读全文]
如果你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孩子对你爱理不理了,伤心是难免的。不少的父母亲哭诉,他们的孩子在美国长大以后跟父母亲的关系疏远了,平时难得见到他们,即使父母亲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也是几句话快快打发了事。而且,这些长大了的孩子们对父母亲的生活毫不关心,有时会指责父母不理解他们,影响和干涉他们的生活等等。有一位母亲这样描绘这些子女:漠然、无情。[
阅读全文]
“浆糊”是用文火,慢慢熬出来的。人们习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人比作“浆糊脑袋”。意思是这人做事情没有条理,思路也不清晰,好坏不分。比如有人开始交友不慎,嫁错君郎,让自己大吃苦头;接下来一次次重蹈覆辙,自己倒霉,还生出孩子跟着一起遭罪。最后落个鸡飞蛋打,丢卒弃车,连份工作也保不住,只能东游西荡,在贫穷潦倒中昏昏沉沉地打发日子。朋[
阅读全文]
对孩子严厉苛刻的“中国虎妈”,这回可算是抢占了风头。“虎妈”们的宗旨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孩子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各样的“早教”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岁的孩子背诵古诗;3岁的孩子学“经济学”;2岁的孩子会外语;1岁的孩子会跳舞……你觉得匪夷所思吗?随着“虎妈”现象产生的社会效应,这样的“怪[
阅读全文]
既然现在有许多读者喜欢讨论“虎妈”的教育方式,请允许我乘机再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自从“虎妈”的“育儿经”出版以来,“虎妈”就成了华人父母的中心话题。据说连小孩子之间也爱互相调侃:“你妈是虎妈吗?”“虎妈”现象还没有降温,又冒出个一个“猫爸”来。与“虎妈”正相反,“猫爸”的特点是“像猫一样,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一直将孩[
阅读全文]
婆媳问题或者婆家问题引起的婚姻失和,可谓是华人文化的一个特色。因为,当婆婆或者婆家横在婚姻关系中时,只要儿子奋不顾身效忠和捍卫母亲或“他们家的人”,他与妻子的婚姻必定失去和音。反过来说,只要婆婆的介入而出现婚姻失和的,大多是丈夫为了维护母亲,而不惜牺牲婚姻。难怪一位日本学者戏言:谁若能够解决婆媳问题,就该获得诺贝尔婆媳关系奖。当今[
阅读全文]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婆媳关系这个“经”自古以后就是一部“难经”。为了能够念好这部“经”,女性忍辱负重,无限度地地牺牲自己。付出的是血和泪,换来的却是什么?自己的感情被践踏和蹂躏。幸亏是在美国,不太需要担心受皮肉之苦。处在这种情形当中的妇女,应该觉醒:学会说“不”。坦白地说,绝大部分因婆媳关系问题,在情感上虐待了妻子的男人,对家庭[
阅读全文]
我常听人说,小猫养不家。意思是,不管主人对猫再好,小猫对主人不会有感情,对家也没有留恋。所以家里养有猫的人,若要离家外出多日,只要找人给猫定时喂水喂食,让猫饿不着就行了。不过,我最近发现,猫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无情和愚笨;猫看不见主人,也会表现出孤独、难过。我家小猫今夏刚刚一岁。平时,我早上起来先要先要拍拍小猫的头,再给它喂食,然[
阅读全文]
我想借这句华人耳熟能详的典故,告诉女性读者:在哪里出的问题,还必须在哪里解决。
美国心理学家雅各道柏森说过:“你给我看一个冷冰冰的丈夫,我就给你看一个灰心丧气的妻子。”不少女性为自己的婚姻倾付了全部心血,但是她们与配偶的关系却像断了弦的琴瑟奏不出和音,常年挣扎在痛苦之中。她们呐喊过,努力过、争取过,仍然得不到丈夫的呵护和疼爱。有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