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forh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无人机事件”看核心创伤与人格反应

(2025-08-24 00:01:54) 下一个

      几天前,文学城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位中国游客在国内购买了一架无人机,带着全家赴美旅游。结果入境时,无人机被海关扣下,他与海关人员发生了争执,最终签证被吊销,全家被迫返回中国。

     回国后,这位游客在小红书上公开发文,表达愤怒:

  1. 责怪厂家——销售时承诺无人机在美国可用,如今旅行受阻,他要求厂家赔偿机票等损失,并向公众道歉。
  2. 责怪海关——因一时冲动,与工作人员发生激烈争执。

    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究竟是厂家的责任?海关的问题?还是游客自身的反应?

这样的情绪反应并不陌生:

  • 职场中:老板批评工作不到位,员工立刻反驳,“我干了这么久,你就是针对我!”然后积怨上班,关系恶化。
  • 家庭里:妻子说,“是你没做好某件事,害我心情不好,所以我才发脾气。”
  • 朋友间:有人抱怨,“股票亏了都是他推荐的!这种朋友不值得交!”

      这些场景的共性是:总是别人的错

      表面看,这是“不成熟”“推卸责任”,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背后往往是更深层的核心创伤

“核心创伤”并非一次意外事件,而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缺陷。

就像建房子:

  • 房子盖好后受损——这像普通创伤,修复较容易。比如遭遇车祸后不敢开车。
  • 房子建造时材料和图纸就有问题——这就是核心创伤。从一开始,房子的结构就不理想。

举例:如果父母从小为孩子设计好人生道路,要求按他们的期待来生活,那么孩子的自我认同——“我是谁”,可能就缺失或扭曲。这种创伤深深烙印在性格内核。

   因此,核心创伤改变的不是某个行为,而是整个人格结构。常见的结果是:

  • 自恋需求得不到满足 → 形成自恋型人格特质;
  • 情绪稳定性不足 → 发展出边缘型人格特质。

二者往往相伴而生,表现为:

  • 容易感到被否定;
  • 容易愤怒、对抗;
  • 情绪调节能力薄弱。

回过来看这位游客:

  • 认知层面:他感觉自己被羞辱、被欺负。
  • 情感反应:因此感到无助、愤怒,并激烈对抗。
  • 行为反应:缺乏内在力量,转而依靠本能的反击。

如果他的依恋关系较为健康,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 出行前主动了解海关政策,承担责任;
  • 遇到不友善的海关人员,能意识到“也许是对方心情不好,这不是针对我”;
  • 事后客观叙述经历,而非在社交媒体上发泄怒火;
  • 若厂家确有责任,可选择投诉或法律途径,而不是要求对方向公众道歉。

     无人机被扣、签证被取消,看似是一次旅行事故,实则折射出更深的心理现实:你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回应世界。核心创伤的问题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与自我感受,使我们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总是陷入相似的反应模式。

      理解“核心创伤”,并不是为了给人贴标签,而是提醒我们:愤怒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自己的核心创伤?只有当我们愿意看见,并重新建造自己的性格结构,才可能在外界挑战面前,展现出更成熟、更自由的回应。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