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几天前,文学城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位中国游客在国内购买了一架无人机,带着全家赴美旅游。结果入境时,无人机被海关扣下,他与海关人员发生了争执,最终签证被吊销,全家被迫返回中国。
回国后,这位游客在小红书上公开发文,表达愤怒:
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究竟是厂家的责任?海关的问题?还是游客自身的反应?
这样的情绪反应并不陌生:
这些场景的共性是:总是别人的错。
表面看,这是“不成熟”“推卸责任”,但心理学告诉我们,这背后往往是更深层的核心创伤。
“核心创伤”并非一次意外事件,而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缺陷。
就像建房子:
举例:如果父母从小为孩子设计好人生道路,要求按他们的期待来生活,那么孩子的自我认同——“我是谁”,可能就缺失或扭曲。这种创伤深深烙印在性格内核。
因此,核心创伤改变的不是某个行为,而是整个人格结构。常见的结果是:
二者往往相伴而生,表现为:
回过来看这位游客:
如果他的依恋关系较为健康,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无人机被扣、签证被取消,看似是一次旅行事故,实则折射出更深的心理现实:你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回应世界。核心创伤的问题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与自我感受,使我们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总是陷入相似的反应模式。
理解“核心创伤”,并不是为了给人贴标签,而是提醒我们:愤怒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自己的核心创伤?只有当我们愿意看见,并重新建造自己的性格结构,才可能在外界挑战面前,展现出更成熟、更自由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