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家带孩子,先生工作忙,和他们母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位妈妈抱怨连连,说自己白读了这么多年书,又为了孩子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等等;结果夫妻俩关系出现隔阂,这位妈妈更加沮丧。某日有人向她传福音,她一听立马“决志信主”,不到两个星期受洗成为基督徒。又过了两个星期,这个妈妈四处找人给她带孩子,说是要随教会的短宣队奔赴中[
阅读全文]
前两天有人提出一个关于是否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纠结在于,当自己或者家人有了心理障碍,影响到工作或者生活,家庭医生会建议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若是不去看呢,担心症状加重;若是因为学校要求家长带孩子看心理科,也怕不去难以向学校交差。若是去的话,又担心看了之后会留下记录,将来恐怕会对自己或者孩子不利。看与不看心理科或者精神[
阅读全文]
许多移民,特别是亚裔人,拼命使孩子在校成绩卓越。孩子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习惯,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父母和孩子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本文讨论这一做法对父母,孩子和社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亚裔族群对教育的历史见解大部分亚裔文化的奠基石来自与公元六世纪的儒家哲学。儒家教导人们学问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也反映了尊重师生[
阅读全文]
有爱心、怜悯之心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意思就是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关心别人的痛苦,愿意从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还要了解别人的需要,愿意给人帮助,对人亲切,慈祥,乐意助人。怜悯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之一。我以前经常带我的小狗去公园溜达。我注意到那些金发碧眼的小孩子们见到小狗非常欢喜,他们喜欢跑过来拍拍小狗,小狗也总是亲[
阅读全文]
-----诗篇126章5节我的外婆在九岁时因家穷从乡下来到城里给人做保姆期间,有幸被一名来自挪威的宣教士收养,并得到这位宣教士的爱心相助,工余时间到圣经学校读书,后来成为一名教师,直到退休。外婆一生在艰难的环境中,播种爱的种子,如今已经花开遍地。我小的时候家里被人形容是“避难所”,“收容站”,外婆被人们称为“托儿所所长”,“人民的法院院长”;[
阅读全文]
“空中飞人”是指那些一方回国发展和工作,一方带着孩子留守国外,两夫妻每年“飞来飞去”团聚的人们。这个现象因为引发出不少的悲剧故事,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有人指责男人回国发展的决定和行为是自私,有人认为女人应该跟着男人回国,做个“贤内助”;有人觉得女人为了孩子的成长留下来是对的;有人主张各顾各的,任由两人的关系发展;也有人认为要看个人[
阅读全文]
前两天有个朋友来告诉我,说另外一位我们都认识的熟人折腾了一阵子后,还是离婚了。我还记得她说的这位女士,三年前先生要到中国工作,而太太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同时也觉得美国住久了,不适应中国环境差。而且她相信老实巴交的先生一定会终于自己。一年后先生先生再次要她一起回国,她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结果,等她接到先生要求离婚的状子时才发现,原[
阅读全文]
有一个教授从印度来美国开会。他的美国同事在机场迎接他,并开车载他一起去大学开会。途中,这个美国同事说,我们停在路边的餐馆里吃点东西吧!印度教授非常客气地回答说,不用,我不饿。美国同事告诉他,那我自己吃好了。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印度教授看着美国同事绕有兴致地大口嚼着三明治,自己则饥肠辘辘在旁边看着。好不容易挨到学校,见到另一位印度[
阅读全文]
我想谈谈我对以下两件事情的看法。第一件事情是国民党籍监察院长王建煊在台北基督之家讲道的两个内容:一,“捐款助人”;二,赞邓小平、马英九为“点亮别人生命的人”。曹长青先生撰文批评不该在“教堂的圣地里”拍政客的马屁,称他是“歌颂撒但的基督徒”。第二件事情是梁燕成博士在西雅图的布道会。梁博士因在中国所作的“善举”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
阅读全文]
我家屋前的花坪种有一片各种颜色的牡丹花。每年到了春夏季节,牡丹花儿竞相开放。有红色的,粉色的,紫色的,橘色的,白色的,还有一束束,一棵棵我叫不出名字的灌木花树,可说是姹紫嫣红,鲜艳欲滴。我和先生常一起在园里劳动,你一句我一句地唱着“夫妻双双把家还”;哼着随口编的小曲,嬉戏笑闹地拔草,洒水,剪枝。看着小狗躺卧在花旁的草地里,眯着眼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