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儿是个典型的美国佬,小小年纪就已经从狂轰滥炸的媒体信息中将美国的一切节假日,童话,神话烂熟在心,尤其是送礼的圣诞公公和送钱的牙仙子,更是她的最爱。
话说她五岁这一年,一颗乳牙开始松动,她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然后源源不断地将她道听途说的,画册里读来的,电视里看来的所有牙仙子的信息在家里倾销,主题确只有一个:那就是掉牙[
阅读全文]
这个周末很冷,所以窝在家里又重温了三部老电影,无独有偶,三部电影都是有关音乐老师的。
一部是《弦动我心》《MusicoftheHeart》。
女主角罗贝塔由MerylStreep扮演。一个被丈夫抛弃却没有放弃的女人。她带着她的天赋、决心和她的小提琴,到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纽约的东哈林区求职。一开始,所有人都对她没有信心,她背水一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
阅读全文]
也有人说,只要愿意学习,无所谓名校,劣校,都可以成才。理论上是对的,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任何环境都能成才者,属于那些天赋异秉,坚定执着,有明确目标的人。对于普罗大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名校有名师,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远的不说,就说这两天论坛上那个故事,如果没有Grady老师,Neal决不能成为阿肯色州第一名黑人[
阅读全文]
开门见山,我是一个有名校情节的人。我觉得,名校不但有名师,而且学生素质高,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人生的进步的重要因数。
在小学,中学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按区域上学,我没有机会进入名校,上大学时,阴差阳错又与名校擦肩而过。有了孩子后,我决定不能让我的孩子重蹈覆辙。
我的老大中学时进了一所全美有名的私立学校,学校小,学生得到更多关[
阅读全文]
前几天心血来潮又读了一遍《红楼梦》。奇怪的是,读完后的感受与我在中学时读后感受几乎无异。不知是我的思想深度没有提高,还是执迷不悟。
我读书纯为消遣,从不去深究书中的暗意,含义或者寓意。就是直觉的喜欢不喜欢。对于那些能从一本书看出国家之兴衰的的思想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得初中时读完《红楼梦》,就不喜欢林黛玉,虽有才气,却小鸡[
阅读全文]
少儿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游戏机,玩乐几乎全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时的家庭多子女,我们院子里每家少则三个,多则七个,那个热闹可以想见。我们最美好的季节是春夏秋三季,可以在外从太阳升起疯玩到晚霞消退。住家又在城乡接合部,有山,有树,有小河;又没有今天的繁重课业,每天上山掏鸟,下沟抓蟹,白天偷果,夜晚捉鳝。忙且快乐着。
偷摘农民的桃李杏[
阅读全文]
阿诺.伯格是一位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在纽约一家金融质谘询公司工作,金融风暴来临,惨遭解雇。彼时,决定去中国。一则学中文,二则找机会。他说要住到中国人家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不懂的语言环境,既可全方位了解中国的习俗文化,又利于语言速成,颇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我致电我弟,愿否接待这样一位不同种,不同文的陌生人,老弟也对这大胆的计[
阅读全文]
小女儿生长在美国,对美国的各路神仙如数家珍,崇拜之极。大女儿则相反,从小
就不信,不但屡屡打击小女的信仰,还批评我不该纵容妹妹相信那些虚假的神话。
我看小女信得可爱,不忍伤她的童真,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她的世界。
话说在小女掉牙的年份,一天放学回来,进门就兴奋地告诉我「妈咪,我今天在学
校掉了一颗大牙。」[
阅读全文]
八十年代末来美后,与家人相隔万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通过鸿雁传书。一封书信通常要十天半月才能收到,估摸应该收到信的那几天,回家几乎是小跑,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扑向信箱,期望看到信箱里躺着一封书写着方块字的信封。收到信则兴高采烈,天热顾不上开电扇,冬天房间里温暖如春也懒得脱下厚重的外套,只是急速的拆信,读信。通常一封信要反复读几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