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与权利再分配阶段之一在摧毁刘少奇集团的攻坚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并没有结束文革,而是引领群众把运动向深度发展,即把哲学的考虑实践于政治体制。有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了和刘少奇争权,这是对毛泽东的片面理解或者是抹黑。如果是争权,现在权力争回来了,该收场了吧!实际是非但没收,反而更深一步,开始考虑如何建立保证平民不再受剥削压迫的政[
阅读全文]
攻坚阶段之五在摧毁刘少奇集团的攻坚战中,江青一直充当冲锋陷阵的先锋官角色,祸根也同时种下。江青是一个纯正的左派,具有左派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公正与公平、坚持政府的平民性、反对精英特权的理想追求,和嫉恶如仇、坦诚、激进的个性以及行为。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她认定一个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会把他当成阶级敌人来对待,嫉恶如仇、激进的[
阅读全文]
攻坚阶段之四应当指出的是,毛泽东用红卫兵摧毁刘少奇的政治堡垒,既是一种组织手段也有相当分量的哲学思考。组织手段上面已经阐述了,现在讲一讲其中的哲学思考。人自出生之日起到小学毕业这一阶段,总体上来讲是处于接受父母庇荫的阶段,当然不包括一些个例,如早早失孤等。这个阶段的人,还不具备独立完整的思考能力,一切均以父母的观点为标准,生活的艰[
阅读全文]
攻坚阶段之三现在说一说刘少奇的屏障在认识上的优势。人们都知道所谓的高岗反党集团,高岗在建国时期功勋显著。是刘志丹、高岗创建的陕北根据地,在极度危险的时期成为流窜不定的党中央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就是从陕北延安这块吉祥之地,发展壮大,打败腐朽的民国,建立了新生的共和国。在天佑中华的神迹里,延安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值得人民怀念一块圣[
阅读全文]
攻坚阶段之二下面讲刘少奇的屏障中的观念上的优势: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首全国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歌,一直被唱了二十多年。它用极为简单、极为宏大的叙事手法概括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可是,自1957年以后,共和国经历了许多坎坷,反右扩大化、庐山会议、以及让人提及就非常揪心的59——60年的大饥馑,这些不寻常的政[
阅读全文]
攻坚阶段(1966年5月16日——1967年8月30日的王关戚事件)之一文革的号角由姚文元的文章发表而吹响后,第一个战役是打倒三家村。三家村中三个人物,分别是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这三个人隶属于北京市委,当是彭真的羽翼。将杨尚昆逐出中央办公厅,在军队中拔除罗瑞卿这根钉子后,围剿刘少奇的大本营——北京市[
阅读全文]
文革的本意之一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结果却导致社会走向反面,几乎复制了1957年反右的结局。反右扩大化,致使几十万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惨绝人寰骇人听闻。而文化大革命对人民群众所造成的伤害,更是超出反右扩大化,凡是听从党中央毛泽东号召参与造反的人遭到了残酷地迫害,几乎无一幸免。在文革的大运动中穿插的小运动,诸如刘邓[
阅读全文]
战略思想底蕴非常丰厚的毛泽东,事先就知道他带领人民进行的第二次长征,触及到了人们的灵魂和人们的根本利益,支持他的人不会太多,特别是他领导的第一次长征时的战友和下属中的多数人,都是坐江山的利益集团,让他们在斗私的战争中让出自己的利益,无异于与虎谋皮。而这些人大都因大跃进的失败而明地或者暗地投靠了刘少奇,如毛泽东一直信赖的田家英以及陶[
阅读全文]
在滴水洞,毛泽东肯定对如何发动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整体谋划,这其中依靠什么人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环顾周围,党的核心圈里的几个主要人物何人可依?答案不难理解。刘少奇,这个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一直最受他器重、被视为接班人的人,已彻底令他失望。这失望既是哲学的,也是政治的,更是组织的。说它是哲学的,即人类之路究竟是走兽道还是人道?社会的发展的主[
阅读全文]
第三,文革破天荒地创造了一个官怕民的社会。文革前,官僚主义欺压百姓的恶行触目惊心。撇开建国前的土改不谈,在建国后不久开展的镇反、三反、五反、反胡风、反高饶等一系列运动中,各级官吏的权威得到空前的树立和巩固。特别是在反右运动中,单位的一把手可以随心所欲地将一个人打成右派,而一个人如果被打成右派,意味着他即时成为异类,遭受非人的折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