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文学城上刊登的澳洲华人博士曹中军被一群不良白人少年攻击,负重伤不幸去世的消息,颇为感慨,回想起自己九十年代初来美国还是少年时,因为经济萧条,工作不易,为生活所逼在一些号称“治安盲区”的中餐馆工作,经历的一些惊险故事。
(一)雨夜遇劫
九十年代,丁勤时市长主政期间,治安混乱之极,打砸抢无日无之,黑社会横行霸道。那时的纽[
阅读全文]
转过大火山坑, 大家兴致勃勃地想一睹只有在灾难大片中才见过的火山熔岩流淌地表的壮观景象。 问过一个老外工作人员,大家大失所望; 原来最大规模的熔岩流都在不对外开放的地区, 很多游客自租直升飞机飞临火山口上空一览无遗,无不大呼过瘾, 特别是夜幕下熔岩像喷泉一样翻涌奔腾,四处飞溅。金黄色的巨流像决堤的洪水,有的沿裂缝泻出,有的从火山[
阅读全文]
在海边弄潮一天, 直到天色昏暗才回酒店休息, 看着自己曝晒近十个小时有了一些“夏威夷味道”的淡棕色皮肤,心满意足地沉沉入梦。
清晨被窗外飞进房来的一只红头小雀闹醒, 拿起相机为它留影后, 下楼和朋友会合。 他们租了一辆很有型白色越野吉普,邀我一起环岛游, 驾驶任务也“毫无悬念”地落在年轻力壮的我身上。
我们奔驰在环岛高速公路[
阅读全文]
如果问起大多数人最向往的度假胜地, 很多人一定会回答“我想去夏威夷群岛”。 却也难怪, 每次传媒评比“人的一生最该一游的五十个美景”, 夏威夷总是高居榜上。 以前回国也常常有朋友问起:“你在美国多年,去过夏威夷吗?” 其实夏威夷州位处于大洋之中, 距离我居住的纽约将近十个小时的飞行距离, 直到两年之前, 我才有机会由公司招待, 畅[
阅读全文]
我的三十多年人生岁月, 以十七岁为分界, 前十六年在中国的家乡度过, 后十六年的绝大部分时间, 都居住在纽约的MANHATTAN,BROOKLYN和QUEENS三大区。 闲来随笔, 记叙一些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和事。
郑老先生是闽籍先辈华侨, 来美国近四十年, 事业有成, 在社区是颇有民望的侨领。 有一次有机会和他饮下午茶, 大家相谈甚欢, 不觉已是天黑。 外面[
阅读全文]
现在的我, 事业安排一张一弛, 几乎一年都会有两三次回国探亲旅行的机会, 和中国的亲朋好友分别渐渐成为一种“早日再相见”的序曲, 几个月时间通常很容易一晃而过, 所以更多的是一种期盼和轻松。
早年时候, 求学谋生创业, 常常两三年才能回家一趟,加上通讯昂贵,和朋友家人联络也少。 九十年代的中国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每次回国都有“人事几[
阅读全文]
前些日子收到老妈越洋来电, 埋怨有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我,让二老担心。 我连连叫屈: 在纽约有时在地下铁, 有时刚好在开会, 有时候又因为高楼大厦太密而诸多盲区。 有时收到中国亲朋好友手机留言,由于手机没有开通越洋长途功能, 也必须回到家中座机才能回复,难免耽误。
听不少朋友介绍手机输入型电话卡便宜又快捷, 经过唐人街时, 就在电[
阅读全文]
工作十二年, 业务遍布美国各州, 开车出行一两千哩, 一天往返是家常便饭。 也经历了“911恐怖袭击”在高速公路流浪十二个小时不能回家的彷徨, “纽约大停电”交通灯集体失灵五哩路开了五个半小时的焦虑。 但要问起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惊险驾驶, 那一定是前年的夏天。
那次是前往纽约上州山区的BINGHAMTON市见客户, 离纽约只有200哩左右, 对我来说[
阅读全文]
参加工作以来每年都有几次公费在国内国外旅行的机会, 因此住了不少风景宜人的著名酒店和度假村。 不过最难忘的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公司大会, 1998年在加勒比海的美属波多黎各岛召开。
会议被安排在占地数百亩的大型度假村ELCONQUISTADOR举行, 将近八百多个套房和单间, 全部的建筑都只有两三层楼高, 可见其占地之广, 有种与世隔绝的卓然和静谧, [
阅读全文]
我的文件柜里一直收藏着一张纸币,是一张二十面额的美元, 我保存了将近十七年。 它的购买力一定大不如当年我收到的时候,可我觉得它是最保值的货币。
92年的夏天, 我在唐人街临时落脚几个月后, 辗转到康州的NORWALK市, 在“长城”中餐馆打工谋生适应环境。
那是我初识吉姆大叔的地方, 那年我十六, 他是五十四岁, 一个黝黑高大,神态温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