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岁月

呵呵, 想写自己的一些往事, 整整拖了五年时间, 乘着金融海啸难得偷闲, 动笔了......
正文

抚今追昔(二) 众生人物

(2009-04-01 11:58:02) 下一个
我的三十多年人生岁月, 以十七岁为分界, 前十六年在中国的家乡度过, 后十六年的绝大部分时间, 都居住在纽约的MANHATTAN, BROOKLYN 和QUEENS 三大区。 闲来随笔, 记叙一些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和事。

郑老先生是闽籍先辈华侨, 来美国近四十年, 事业有成, 在社区是颇有民望的侨领。 有一次有机会和他饮下午茶, 大家相谈甚欢, 不觉已是天黑。 外面街上传来店面关门拉铁卷门的“咔咔”声。  他突然脸色变得灰暗,把杯的手也微微发抖。 我连忙问他是否身体不适。 他连喝了几口茶才脸色恢复,慨然道:“后生仔(年轻人), 当年我做船员逃船来到纽约, 没有合法居留身份, 只能在一家黑人地区的中餐馆打工,店前面还装防弹玻璃, 平时宿舍就在餐馆地下室, 早上十点上来上班, 晚上两点收工就下楼睡觉。 没身份怕上街被警察抓去, 就一天也不休息, 整整七年时间, 几乎没有离开店门,,,,,” 他又抿了一口茶, 接着说:“七年里, 每天餐馆收工就要出去拉下铁闸门, 整整连续工作两千多日。 后来政府特赦了, 我才离开那家店, 可是我疲劳紧张过度,神经受损, 后来一听到拉铁门的声音就会有过度反应。 唉, 那时候的老客(老华侨), 干活才是真正拼命啊!” 我听后无语, 默默为老先生再沏上茶。

认识小陈是九三年的时候, 半工半读的时候的工友,一个内向的香港青年,一天工休的时候, 他突然说他想以十二万美元价格买下在法拉盛缅街附近的一栋三家庭的砖房,自住兼收租。 我们一众年轻人皆取笑他:“脑筋坏了, 怎么买起房子来”。 因为那时的十二万美元几乎可以装修两家中餐小店了, 很多在FLUSHING附近的CO-OP和CONDO, 都以一万至数万的价格求售, 也乏人问津。他只憨笑着回答:“哦们香港地方小,到世界各地最怕居无定所,买房子亏不了。”  前两年他的物业以九十多万美元售出,其他房产也都升值数倍, 请大家到东丽宫饮茶, 腰缠万贯的他神态间早已不复当年青涩,谈论投资心得,大家无不佩服。


浙商林先生夫妇在东欧从商多年,收入颇丰,后来移居美国也任过一任商会会长。 前几年在曼哈顿经营起了内衣裤批发生意, 一天闲来无事,到他店中小坐, 问起生意如何, 他一脸沮丧地答到:“第一笔就亏了一大票, 见鬼了, 没想到美国的肥汉大奶妈这么多, 我按以前在东欧的尺寸进了几货柜内衣裤, 结果到纽约一批发, 小尺码的全部滞销, 连运费也收不回来。” 我听来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再光临他的店面, 看见生意停红火, 可能已经领教了美国“体型国情”, 步上正轨了。

玉芬老太是在我工作中认识的“元老级”移民, 今年七十六岁, 来美国已经六十一年, 丈夫是二战华人士兵, 战后美国政府优待他们回乡娶亲,不必通过移民排期, 婚后就可以马上携眷登船来美, 十六岁的她就随夫来到纽约, 一住半个多世纪, 现在一人寡居。 我喜欢和这些唐人街“老百科”话家常, 她用一口浓重的台山音广东话说:“,,,,,,,那时候女仔(女孩子)矜贵啊, 几十年前美国唐人都系单身佬, 少见唐人女仔,揾唔到老婆,,,,,, 他们收工休息就坐在台阶上, 远远看到一两个唐人女仔, 看到眼都不识转动, 我老公那时候带我返唐人街, 都唔知几多人眼热呢。” 这话我相信, 现已年逾古稀的她,依然清爽秀气,常常参加粤剧社, 相见当年在唐人街一定是个“众人争睹”的中国美人。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