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岁月

呵呵, 想写自己的一些往事, 整整拖了五年时间, 乘着金融海啸难得偷闲, 动笔了......
博文
2001年2001年的感恩节在大多数纽约客和我的心中,除了依旧的节日欢快之情之外,无疑都有淡淡的悲伤情绪----源自两个多月前,9月11日发生在下城金融区那场两个小时内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恐怖袭击。两座300多米的摩天大楼十几秒间灰飞烟灭,近3000个世贸工作人员和救援人员罹难,飞扬的尘土让我的车在十几公里外也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黄沙。那天本来约了同事一起去世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又快到了感恩节(THANKSGIVING),美国的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各族裔在这一天起将休四天,自己的家人团聚,不管多忙(有些特殊岗位除外)都是如此。感恩节在每年11月22-28日之间,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重要性仅次于年底的圣诞节。早期来美的华人文化大多不高,因为感恩节最重要的食物是火鸡,老华侨就将感恩节叫做“火鸡节”,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02-19 22:36:30)
92年来美国后,早期数年均在东岸的城市工作学习生活,谋生不易,也很少到西部旅行,直到2002年才有机会参加公司组织在圣地亚哥颁奖会,第一次踏足在电影电视小说史诗中无数次作为题材的广袤美国西部。随后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更是常常涉足洛杉矶,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等西部名城。西部印象不再局限在文艺作品中而变得生动具体。上周参加公司组织的加州棕榈泉市09[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东百老汇是纽约一条足两公里的小街道,在遍布大都市许多世界闻名的大道中,根本不起眼。但是自90年代初期以来,这里成为福州移民的聚居地,而早期的福州移民大多是偷渡来美,其吃苦精神和创业干劲均令人瞠目,经过大家骈手砥足十数年地经营和建设,这几年东百老汇已经成为纽约下城著名的“福州华人街”和商业热点。现在走在这儿,酒楼,超市,首饰店,土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银宫”大酒楼
早年座落于BOWERY(包厘街)的银宫大酒楼有早期唐人街不多的大型宴会厅,所以开业之初一直生意兴隆,而且成为地标之一。香港八十年代的一些关于纽约华人社区的警匪片,都见到“银宫”的招牌。而酒店正对百年历史的布鲁克林大桥和岸边高楼林立的东河,让大家在享受正宗粤式茶点之余,也一饱眼福。银宫不论茶点还是晚餐均秉承传统中规中矩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纽约除了有“时尚之都”,“金融之都”,“潮流之都”外,还有一个称谓是每个纽约老客(NEWYORKER)都会自豪提及的就是----“美食之都”。许多世界各地的优秀厨师和餐饮专才被兼容并蓄,鼓励自由创业的美国文化吸引,每年大量移民涌向这美国最大的城市。
纽约拥有引以为荣的18,000多家餐厅,所具有的美食风味之多是没有任何城市可以与之媲美。同时在这座城市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今天正在开车, 收到老陈的电话。 他以前忙于张罗餐馆生意,一周七天连轴, 难得有打时间电话给朋友。 最近一年多, 儿子成了家, 开始和媳妇一起接手餐馆业务, 他才能偶尔浮生偷闲到纽约访亲问友, 参加一些大宴小酌,作为纽约客的我, 也最经常和他见面聚会。
电话中他的声音按奈不住的兴奋喜悦, 用他一贯的大嗓门嚷嚷:“我的孙子快半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在一个月在餐馆遇到三次持械打劫后, 我不堪其扰地离开了布鲁克林的中餐馆, 但是那时华人经营生意不多, 中餐馆几乎是唯一可以给没有经验只有气力的新移民提供安生立命的地方, 几经周转之后, 我又在布朗士的哈林区138街外卖店找到一份工作。 那时的我刚来美国才不到一年, 对这个大名鼎鼎的黑人贫民区一无所知。 哈林区在六十年代后历来是美国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记得有本杂志刊载过一篇短文“男人一生要做的二十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好好在青少年时期打一架。”我来美国以前在重点中学上学,往来皆是莘莘学子,加上自己性格平和,原以为自己是无望完成这“男人必修课”。没想到17岁来美国后,生活截然反差,在辗转谋生中深入过很多危险的“都市丛林”,会过三教九流各国人物,有“君子”动口,自然也会“好汉”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90年代初刚来美国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萧条不在目前的金融海啸之下,而华人从事的行业也不如目前之多彩多姿,所以中餐馆几乎成了所有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的“必修课”,记得当年在一家餐馆工作时,七位工友中就包括了一位国内的副教授, 一位省级专业运动员和两位攻读博士的研究生, 可谓“人才济济”。
那时美国大学的华人学子, 如果没有半工半读修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