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陈洪涛(1905-1932)原名陈素华。广西东兰人。壮族。高等小学毕业后,1924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学。他勤奋学习,成绩优良,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并参与组织东凤留邕色学会,任百色分会会长,领导同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25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乡随韦拔群开展农民运动。同年冬入东兰农民“宣传员养成所”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高饶事件”问题

“高饶事件”是中共执政以后党内高层第一次政治斗争,在当时和后来都发生过很大影响。中共中央对此事最早的定性是“高饶反党联盟”,“文革”中毛将这次事件作为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之一。八十年代作的《历史问题决议》,“联盟”和“路线斗争”的定性都改了。邓小平也明确说过,高岗没有拿出一条什么路线,确实没有什么路线。但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事情很快起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共历史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过去要深入得多。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中共历史研究的民间化,它的判断、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更为史学界注意,国外反响也比较大。

我将这些研究动态大致归纳为以下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一、陈独秀问题

一九四九年以后,官方对陈独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4-10 12:15:34)
黄一平是广西贺县人,1903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原名黄启滔。6岁放牛、割草。10岁过继给叔父,得以读私塾,1919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县立中学。黄一平在中学参与发起组织贺县中学学生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因家庭破产,黄一平中学毕业后无法继续求学,在小学任教。7月,他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身体素质差未被录取,考入第5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中文名称:邓拔奇 
性别:男 
生卒年:1903~1931 
分类:K82 
所属类别:中共党史人物 
邓拔奇(1903~1931)革命烈士。“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广西党组织领导人。广西怀集(今属广东)人。1925年考取苏联孙逸仙大学,因故留在广州工作,常为广西留俄学生报《疾呼》撰文。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工作。1927年春,中共广东省委派邓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6-04-10 11:22:12)
邓小平三到巴马http://gx.people.com.cn/gx/bamaxian/lswh.htm  1929年夏,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要求中共派干部来桂工作,7月,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当时叫邓斌)为中央代表来到广西。并派张云逸、陈豪人、龚饮冰、龚鹤村、袁任远、叶季壮等一起到广西协助邓小平工作。从1929年7月至1931年土月,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广西出色地对当时主政广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04-10 08:11:07)

访研究收藏抗日战争战利品的学者沈克尼沈克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长副厅长,宁夏历史学会副秘书长,虽然没有从军的经历,但业余对军事研究颇为痴迷,其著述和建议受到部队师、军区、总参二级部,乃至军委首长的重视,有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部队作战训练,为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贡献了普通百姓的智慧。1996年他被任命为某预备役步兵团副团长,并授预备役中校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把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中国驻屯军陆军总司令特级战犯冈村宁次上将呈交的佩刀,说是1945年9月9日在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递交的(笔者按:此事存疑,目前已经以讹传讹,因为冈村宁次的军刀,不是在签字仪式上面递交的,而是在仪式下面递交的)。此外,在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也有这样一把日本军刀,有关专家考证认为,这把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来源:新华网
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新华网专稿:60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航空母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在高手云集的各国记者中,朱启平就此撰写的长篇通讯《落日》被誉为是“状元之作”。《落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爱国之情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04-07 20:08:29)
这个笑话,大概大家也都听说过了的。说是在前些年的中国官场中,讲究久经(酒精)考验。就是要想当官,就要能喝酒,会应酬。三碗不过岗的酒量都不成,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抽烟基本靠送;喝酒基本靠供;两腿基本不动;老伴基本不用。现在是与时俱进,久经考验过时了,四个坚持也不灵了,开始讲究无知少妇了。这其中的无,是指无党派或民主党派;知,是指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51]
[52]
[53]
[54]
[5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