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登于今年2月28日世界日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1/6112806?from=wj_catelistnews
我曾經聽一位前輩講過一個四十年代後期的故事。那時,在我們老家的那條九龍江邊,有一位年輕女子因家人都死於戰亂,流落到我們這個小城投靠她的伯父。伯父有一對未成年的子女,和他的一個遠房親戚共住一間騎樓,一家四口只有兩個房間和一個小廳堂,但是伯父還是收留了她[
阅读全文]
每座騎樓的下廊就是一個亭子腳,亭子腳連接起來就是街廊,街廊的設置是統一的,方便經商需要。但是到了八○年代,很多住戶把自己門口的亭子腳左右封堵,占為己有。二○一六年我回去時,幾乎所有的亭子腳街廊都消失了,或成為自家的店鋪,或變成自己的前堂。
朋友說,現在開店政府不收稅,有客人來就停下來招呼,沒有客人就下棋打麻將,反正待在家沒事,開店[
阅读全文]

本文刊登于今天世界日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1/6467192?from=wj_catelistnews
蜗居(上)
我的老家在福建东南小镇石码,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两至三层的民国时代的骑楼,一般骑楼门面宽度只有3米左右,里面的房间大多是正方形的,每个房间只有十平方米出头,这么小的面积对现代人来讲是蜗居。
这是一种商用的骑楼,门面往往是由一片片直立的木板衔接的,可[
阅读全文]

本文刊登于1月19日世界日报,时间已经过了半年,那时在公共场所不戴口罩是不行的。现在戴不戴口罩已经不太重要了,希望新冠大流行永远成为过去式,再也不必天天把口罩挂在嘴上。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4/6033345from=wj_catelistnews
最近奧米克戎變種病毒傳播很快,政府尊囑人們出門要戴醫用口罩,而不要戴布口罩或者紙口罩。說實在的,現在的口罩種類太多,什[
阅读全文]

本文是刊登在今天世界日报的文章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4/6457885?from=wj_catelistnews
我的小學同學和同學會
〈心有所感〉文韁2022-07-1802:00
不久前中國大陸一名小學女同學忽然加了我的微信,我才想起了她。我是1958年讀小學的,1964年小學畢業,離開小學校園至今58年了。
微信的傳播,讓我在海外寫的很多文章,被老家的朋友所知,像她那樣願意和我聯繫的很[
阅读全文]

二十幾年前我來到西雅圖之後,認識了一位開修車店的東主W先生。他五十幾歲,個頭不高,身體強健,也很健談。他還是籃球教練和领队,是每年海華藝術節籃球比賽的主要组织者,常常帶球隊到各地參加比賽。
有一次我去修車,他說讓我幫助他搬乒乓球桌,因為他要主持一場海華藝術節乒乓球比賽,桌子不夠,要向私人借。我一楞!你不是很忙嗎?不是在組織籃球賽嗎?[
阅读全文]

在筆會手機聊天群裏,有位年輕女子回我的話時,是這樣寫的:「老前輩好,歡迎光臨。」本來很輕松的感覺,看到這樣的稱呼,整個心都沈了下去。
說句實在話,我雖然知道自己已經70歲了,但是不覺自己很老,老到成為「前輩」。我在美國乒協的乒乓球積分接近1900分,一周三次打乒乓球,每次可以連續打兩個半小時。我經常在跑步機上跑步,不消耗四五百卡路裏不罷休[
阅读全文]
小時候我在福建東南石碼小鎮住,理發都是去理發店。和很多中國小城一樣,石碼理發店是一種很傳統的商業服務店鋪,只為男子服務。女人是不必理發的,也沒有人燙發,自己剪頭發或者結發辮就可以了。
哪條街的理發店在哪裏?哪個師傅在哪裏呆多久,城裏人幾乎都知道。理發價格也很穩定,五十年代每人人民幣五分錢左右,六十年代一毛錢左右。
因為理發便宜,所[
阅读全文]

这篇文章是1月份投稿的,今天才刊登:
我的乒乓情懷
友明2022-05-1902:00
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和鄰居的小夥伴們都是在騎樓下的街廊打乒乓球,用兩條長板凳鋪上幾塊木板當球桌,中線豎立一片木板當球網,或用一根竹子橫在球桌中線兩端的磚頭上當球網。剛學打球時不敢向父母要錢買球拍,就自己做木板球拍。
街廊是公共人行道,被我們占領,行人看小[
阅读全文]
幼儿园三年在新冠恐惧中读到毕业,
小学低年级三年在新冠恐惧中升上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三年在新冠恐惧中升初中,
初中三年在新冠恐惧中升高中,
高中三年在新冠恐惧中升大学,
大学四五年在新冠恐惧中时而线下时而线上,
年幼几年,年少几年,青春几年,新冠恐惧几年?
老人余生本就无可奈何,还要在新冠恐惧中度过几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