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给您拜年了!孙老师!新年开年大吉呀!”电话里传出自己过去的学生、小张的声音。“昨晚上是年三十!您到谁家包的饺子?” “看你说的!自己一个人过的!我哪有什么中国朋友?我正感冒着呢!”梅英叹口气。“你怎么样,小张?还在洛杉矶哪?公司里干得怎么样?太太、孩子都好吧?房子买了吧?就你还想[
阅读全文]
(随笔) 咱是“京剧盲”,对戏没兴趣,特别是到了美国。可那天还真听了京剧讲座,台上老学究讲得摇头晃脑,不时的有专业演员现场示范,又唱又舞,京胡拉得震天响。专业演员?不是吹牛,李万春的女儿李淑媛,京剧老表演艺术家宋宝罗都前来为观众献艺。这位老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毕竟是八十七[
阅读全文]
(随笔) 来美国十余年没去过首都华盛顿DC。我确实是一个就喜欢田园风光,讨厌都市喧闹的人,但这不是不去参观DC的主要原因。我嘛…就是“懒得去”,虽然已经移民美国,毕竟不是“老美”心态。潜意识里总是“那是人家的首都”。有了这种感觉,就是住得离DC200英里也不肯驱车走一趟,直到妻子、女儿再三要求,这才在一个[
阅读全文]
(杂文) 这位,嘿嘿,自作文雅。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成语,没听说过因材制宜。想创造成语呀?太晚了,早出生个上千年、几百年的,您是个识文断字的秀才,还可以文绉绉故弄玄虚,现在呀,别露怯了。别呀,没创造成语的意思,干吗这么挤兑人?咱这是说经久不衰的减肥热呢。减肥该是为了健康吧?哎,可女人们太[
阅读全文]
(随笔) 十余年前来美国时住在中部平原的堪萨斯市。那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有一、二百家中国餐馆,可华人、华裔并不很多(我估计远远不到这个城市人口的1%)。也就是说,中国餐馆的生存要看吸引多少美国人来吃饭。 我那时在几个餐馆打过工,发现大厨子们炒出的菜都差不多,而且符合美国人的口味。炒出的鸡肉、牛肉和猪肉放了很多[
阅读全文]
(纪实) 一九六九年我“上山下乡”的那个农场早先是个劳改农场。“知青”大批进场,劳改犯转走,就业农工(就是劳改犯刑满后在当地就业)大都遣返回乡。当然还有少数就业农工留下来,他们多少都有些有技术,比如马懒蛋子,他是个铁匠。有这样一个外号并不是他干活特别懒,而是说他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他不干就得他老婆干。那女人[
阅读全文]
(纪实) 贵国清是齐齐哈尔市来的“知青”,1975年来农场的。怎么就一个人来了?到齐齐哈尔郊区插队也可以嘛,来到小兴安岭下的“北大荒”也太远了点儿。嗨,他家里七拐八拐地,非常间接地认识农场的头儿,想把儿子安排在农场,日后也能走个“后门”什么的。当然,这个“关系”不够“硬”,贵国清便来到六分场四连和老“知[
阅读全文]
(纪实小说) 谁也甭打算问出他多大年纪,无论怎么转弯抹角,旁敲侧击,纵有千条妙计,人家就是有着一定之规:“嘿嘿嘿”一笑。意思是你休想打听到。他是谁?这个……说真名真姓不好,就让我们叫他“廉颇”吧。也确实是老将廉颇那把年纪了,稀疏的头发经常染,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染发剂,头发染过后不显得特别黑,看起来不像染过。但[
阅读全文]
(纪实) 公司的人事办公室里来了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人,她叫阿琳,是工厂刚雇的英语教师。工厂新上任的经理突发奇想,认为本厂产品之所以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根本原因是许多熟练工--他们多为老挝难民--不懂英语。但我不这么认为,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应该是机器修理工的技术水平太低。可谁听我的--一个来打工的中国人[
阅读全文]
(随笔) 刚到美国咱是穷人,现在也不富有,就算比刚来时有钱,可还是爱买便宜东西,特别是吃的。周末一到食品超级市场买菜,拿着广告专捡减价的买,而且一次买很多。广告上写着嘛,“最多可以买**罐(瓶、袋、盒、个等)”。有限制?巴不得卖出去呢。明知是经理们的推销诡计,可还是要买。“买一,送一”,买!“特别降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