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9)
2010 (13)
2014 (101)
2015 (79)
2022 (1)
2023 (1)
(随笔)
咱是“京剧盲”,对戏没兴趣,特别是到了美国。可那天还真听了京剧讲座,台上老学究讲得摇头晃脑,不时的有专业演员现场示范,又唱又舞,京胡拉得震天响。专业演员?不是吹牛,李万春的女儿李淑媛,京剧老表演艺术家宋宝罗都前来为观众献艺。这位老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毕竟是八十七岁老人了,不能再像当年那样铿锵有力地大段演唱,但仍神采奕奕(毛泽东活着时这是他的专用词),唱得出神入化。
外行只能看热闹,但通过讲解和观看,我也得到些体会:京剧是国画般的精湛艺术,讲究与观众的心灵沟通。因此这是门艺术往往表现得较为抽象。
其实我该成为戏迷才对。家父是京剧迷,从小带着我们小哥儿俩去看戏。但我们天生就是坐不住的主儿,在戏园子里闹,吵得周围人直白眼儿,后来安静下来,因为趴在椅子下睡着了。天气暖和时在露天剧场演,这下我们小哥儿俩就奔到外边打闹。老爸怎么不管呀?他都迷进去了。戏完了才想起来:“哟,我那两个调皮小子哪儿去了?”
“文革”中的样板戏完全败坏了我对京剧已经不佳的印象。“假大空”充斥舞台,革命的豪言壮语意淫着一切正常的理念。我们“上山下乡”时常阴阳怪气地宣称,以后还要有革命现代京剧“列宁在十月”,革命现代芭蕾舞“马克思传”,然后就学着“智取威虎山”中众小匪的样子怪笑。大家用这种调侃制造那荒唐岁月中的一点点黑色幽默。
后来嘛,这一切都随着共产党极左派权力斗争的失败烟消云散了。京剧舞台上又都是才子佳人了。我老爸精神头儿来了,电视中有京剧必看,精彩处连连叫好、跺脚。如果我不以为然,他便无可奈何但语带轻蔑地说:“你懂什么中国文化呀!”
真这么惨?可我为什么对京剧没兴趣呢?这个…这个…。老实交代吧,首先是对着脸谱来的,好人、坏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这种绝对的好坏的划分让人难以接受,特别是越来越认定世界上只存在利益的时候。可老父亲为什么如此喜爱京剧,算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吧。大一统的封建制度下孕育的文化往往推崇绝对化、概念化。我这里绝对没有否定中国文化的意思,只是说京剧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这里是说京剧,所以有关文化的重大主题暂且不提。
既然脸谱化了,故事就再也没了悬念。也就是说,大家都清楚一个个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中国历史悠久,有的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京剧的剧作家们信手拈来,稍加改编即可。唱腔早已程式化,就剩个填词。这剧本编起来也真不难。
戏开演了,一通锣鼓,各个角色粉墨登场。一个亮相,观众一片叫好;京胡一拉,演员“依依呀呀”的一段唱,台下又是叫好。这心里纳闷,我怎么兴味索然,他们却津津有味?
“你不懂。人家唱得多好呀!”或者“瞧,人家这武打功夫多利索!这是美呀!”噢,弄了半天,京剧是一种歌舞剧,而且还得是广大观众耳熟能祥。你看老戏迷们时常闭着眼,摇头晃脑听着台上唱,手里地打着拍子,一副陶醉的样子。看好莱坞大片的观众绝对不是这架式。
我尤其受不了京剧唱腔中的拖腔,然而戏迷们往往就是在七拐八拐的拖腔之后报以叫好和热烈掌声,相互眼神一对,“嘿!字正腔圆!”我整个一个傻。刚想说点什么,老戏迷早已猜出我的心思,“我不会认为帕瓦罗蒂(意大利歌唱家)唱歌是驴鸣。可京剧唱腔的美妙不是美声唱法所能表现的。”你看,人家还真不是孤陋寡闻。
戏迷们对京剧名角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是赞不绝口。那时老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张砚秋等都六、七十岁了,演小姑娘让我看就有些肉麻。可你猜懂行的怎么说?不错,老先生演年轻女性,扮相是差了点儿,可您真正看懂了,就会认为那舞台上的不是老头儿,就是贵妃、白娘子,那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那么神似,把女人家心理活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演艺术真是炉火纯青。
嗯,确实,京剧的艺术往往表现在细腻的表演上,而且是观众认同、理解的表演。舞台上兴许就两把椅子,但通过演员的动作表现着生活中的一切。这有些类似西方的哑剧,用传神的动作将你带入一个逼真的现实世界。或许你认为太夸张了些,但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不过我还是得跟你说实话:惭愧,真是惭愧,我就是难以从这种角度去欣赏京剧。京剧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谁也不能否认,可我太土呀!
那我是否不能算是个真正的中国人了呢?别这么说。不理解京剧并不妨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大汉奸也可以是个京剧迷。这和做人是两回事。不过我还是再去仔细听几次京剧讲座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