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环球网消息∶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苏莱曼在接受《香港商报》访问时透露,中国已承诺向巴出售歼-10,目前已进入价格商榷阶段。
??苏莱曼称,歼-10在第四代战机中是性价比最高的,巴基斯坦肯定要购入此款战机,同时中航工业也已向他们提出出售意向。“一旦商谈结束,我们就一定会立即购入”。苏莱曼赞扬中国空军技术先进,射击精确度高[
阅读全文]
 <br><br>??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高官当天表示∶“10日上午,朝鲜舰艇越过西海大青岛附近的北方限界线,韩国海军发现险情进行了警告射击,但该舰艇继续南下,韩方随即进行了击破射击,朝方对此也进行了回应射击。” <br><br>??他还说∶“在交火过程中,韩方没有伤亡损失,但朝方舰艇被破损後,返回了朝鲜。”“当时,有9艘韩方渔船在作业,但全部被护送到了安全海域。” <br><br>??韩国KBS电视台网站称,韩国官员称,朝鲜一艘警备艇跨过北方界限(NLL)进入韩国海域,韩国海军舰艇随即向其开火警告。 <br><br>??到目前为止,交火事件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得而知。 <br><br>??“北方限制线”是韩国和美国在朝鲜战争停战後单方面在西部海域划定的海上界线,朝鲜对此不予承认。)
韩国与朝鲜海军舰艇当天上午在西部海域“北方限制线”附近发生交火。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韩朝海军舰艇10日上午11点28分左右在西海大青岛附近海上交火,韩方没有伤亡损失。韩国一家报纸报道说,朝鲜的相关船只严重受损并冒烟。(注∶韩朝所称的半岛“西海”即中国所称的黄海)
??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高官当天表示∶“10日上午,朝鲜舰艇越过西海大青[
阅读全文]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br><br> ‧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有三:即“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现状、未来前途“公投统一”、反对“法理台独”。 <br> ‧与“国统纲领”和“声明”相较,不难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立场、主张与之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且当前马英九正将两岸互动推向“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 <br> ‧目前学只有人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是“隐性的‘两国论’”,但笔者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即“特殊国与国关系”是有区别的。 <br> ‧马英九心中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终极目标已表述得相当明确,那就是“公投统一”。 <br><br> 两岸政策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台湾前途、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两岸交往互动、涉外政策等几个重要方面。由于目前学界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统、独”本质到底为何仍说法不一,在“台湾主体意识”已成岛内社会主流民意,马英九又兼任国民党主席之际,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本质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br><br> 从总体上看,作为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未来目标,如果正面解读的话,它具有务实性;如果从负面解读的话,则可以描述为几面讨好的投机性与权宜性。从具体内容上看,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有三:即“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现状、未来前途“公投统一”、反对“法理台独”。 <br> <br> 以“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定位来维持两岸现状 <br><br> 对两岸现状的政治定位,马英九的政策既有对蒋氏父子“中华民国法统”的坚持,也有李登辉主政前期的“国统纲领”以及1993年国民党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 <br><br> 国民党在台湾,从两蒋统治时期至2005年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之前,对大陆的政策主张、立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两蒋时期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僵硬的隔绝政策阶段,到蒋经国晚年开始调整,在维护“台湾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走向开放阶段。 <br><br> 二是从李登辉主政前期(1991年2月)订定“国统纲领”、1993年提出“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再到实行“台独”分裂的“两国论”阶段。 <br><br> 三是2000年连战接任党主席后对李登辉“两国论”路线的拨乱反正阶段。 <br><br> 考察这几阶段的国民党大陆政策,可以看到,尽管随着李登辉下台和连战的矫正,李登辉的“两国论”已经被国民党排斥,但国民党的“一个中国”政策已经不再是蒋氏父子时期的“一个中国”政策,其大陆政策基本回归“国统纲领”的路线,并以“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政策声明作为对两岸现状政治定位的明确表述。 <br><br> “国统纲领”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包括,两岸政治定位的原则是“大陆与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促进国家的统一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统一的目标与时机“首应尊重台湾人民的权益并维护其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下分阶段达成,包括近、中、远三阶段,近期是“交流互惠”,“在互惠中不否定对方为政治实体”,在国际间在“一中”原则下“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中程阶段是“互信合作”,包括“对等的官方管道”、“大三通”、“协力互助参与国际组织”、“高层互访”;远端则是“协商统一”。 <br><br> 1993年11月22日国民党提出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声明(下称“声明”)指称,“对内讲,是一个中国业已分治之情况下,双方同为在个别地区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之政治实体,彼此对国家主权的主张是重迭的,一个中国绝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国际间,两岸则为互不隶属、各自主张主权之两个国际法人。双方应相互尊重,在互惠中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并指出,“两岸同是一个中国的一部分”。回顾该声明出台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到,“阶段性两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两岸商谈,台湾自抬身份,以提高谈判价码。由于其“阶段性两国”的提法背离了国民党原有的“一中”论述,因此在遭到国民党内部反对后,虽然“阶段性两国”这个概念不再被提起,内容也通过国民党的事后“声明”而退回到对内仍是“一国两府”,对外则是“两个中国”的性质上,但其完成了概念性突破,亦即给“一国两府”戴上了“阶段性两国”的帽子,这不仅给民进党的“台独”操作、论述带来了机会,也在思想上混乱了国民党的“一中”路线,并为日后国民党在大陆政策论述上陷入民进党“台独”论述陷井埋下了伏笔。 <br><br> 与“国统纲领”和“声明”相较,不难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立场、主张与之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且当前马英九正将两岸互动推向“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何有学者认为马英九在搞“阶段性两个中国”? <br><br> 两岸现状就是“中华民国的现状”,“一中各表”是“描述现状最好的方法”,这是马英九的一贯立场。什么是“中华民国的现状”?就是“中华民国”没有消亡,“中华民国的政府”更是事实存在,因此,马英九对现状的认知是:站在两岸的角度上看是“互不否认”的“两个政治实体”(即“一国两府”),站在国际角度看,则是“互不隶属的国际关系”(即“两个中国”),这就是“一中各表”所要“表”的内容,这与退回到“对内一国两府,对外两个中国”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内容一致性颇高。 <br><br> 2009年7月27日,马英九回复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对其当选党主席的贺电,电文提到的16字“原则”中,“正视现实”首当其冲。可见,这是马英九在两岸政治交往中最为强调的一点。所谓“正视现实”,正如国民党内高层人士解读的那样,就是“两岸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各自统治,互不隶属,大陆只要正视这个现实,两岸关系才能往良性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这无疑是马让大陆默认“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现状的既含蓄又坚定的表达,可以说是马英九的底线。因此,马英九对两岸现状的政治操作就是,追求以“互不否认”的“一中各表”维持“两岸两个政治实体共存”的现状,对外则以“弹性、务实的共存模式”进行“活路外交”。 <br><br> 目前学界有人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是“隐性的‘两国论’”,但笔者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即“特殊国与国关系”是有区别的: <br><br> 其一,思想根源不同,前者缘于和平共存思维,后者基于“台独”思维。 <br><br> 其二,内涵不同,前者坚持“两国”的领土重迭、主权含括对方,后者则坚持彼此领土分割、主权分离。 <br><br> 其三,做法不同,前者坚持“一国两府”下的作为,后者则要正名修宪为一个台独“主权国家”;而在对外关系上,前者目标是“在现有架构下争取最大的权益”,而且希望在与大陆务实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后者则是为了打破现有架构,冲撞“一个中国”原则。 <br><br> 第四,最终目标不同,前者虽然表现为一个前途开放的选项,但实际上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结局,后者是希望最终实现“台湾独立的台湾国”。 <br><br> 这四点不同就将貌似的两个论调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br><br><img src=http://g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11/2/101122712.jpg><br>摇摆不定,马英九大陆政策尚未形成明确的中心思想与未来目标。<br><br> 以“公投统一”为台湾前途的终极目标 <br><br> 在两岸关系的终极目标,亦即“台湾前途”上,马英九近年来提出了较之“国统纲领”更为苛刻的条件。 <br><br> 有关台湾前途,马英九原本奉行“一国良制”下的终极统一目标,也反对将“台独”作为台湾前途的未来选项。直到2005年7月,马英九在国民党主席选举第一次电视政见发表会上的首轮发言中仍明白指出,“所谓(党的)核心价值,……第二是反对‘台独’,在任何情况下,‘台独’都不是我们的选项”(2005年7月3日《中央日报》)。2005年12月马英九在美国《新闻周刊》记者约拿丹•亚当斯(Jonathan Adams)的专访中表示,虽然“没有统一的时间表”,但“对我们的政党而言,终极的目标是统一”(2005年12月20日《中央日报》)。而对统一的前提,马英九也一贯强调“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 (2008年5月20日TVBS马英九“人民奋起,台湾新生”就职演说)。 <br><br> 但是从2006年初开始,马英九在有关台湾前途的问题上逐渐有了新的说法,为统一增加了较之“国统纲领”更为苛刻的前提条件:2006年3月马英九在华盛顿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明白指称,改变现状,甚至讨论统一问题“没有时间表,但是有条件。也就是说,两岸都能达到自由、民主、均富,保障人权,尊重法治。同时,台湾的人民必须要充分参与,充分表达意见,因为这毕竟是对台湾现状非常重大的改变。台湾人民如果不赞成的话,就不能推动”(《中央日报》2006年3月29日)。2008年3月马英九在“爱台保台大家一起来”大会上致词时又称,“国民党严正声明:有关台湾未来的前途与发展,必须台湾人民说了才算,必须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2008年3月14日《中时晚报》)。2009年6月11日,马英九在接受《天下》杂志专访时表示,“‘不统’不是排除统一这个选项,而是在他任期8年内不去讨论统一问题,因为这8年不可能有答案,这讨论意义不大”;“台湾要不要统一,当然全体人民要表示意见,一定要公投”。 <br><br> 至此,马英九心中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终极目标已表述得相当明确,那就是“公投统一”。 <br><br>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笔者之所以认为马英九内心还是主张统一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文化政策。一个不主张统一的人,或统不统都无所谓的人,是不会如此强调并一贯推动两岸文教的深层互动的。但是马英九基于现实政治考虑,选择以“选项开放,人民决定”来表述。其次,马英九的所谓“公投”,与民进党的“公投”显然有重大区别。将“公投”放在马英九整体大陆政策的脉络上考察,马英九的“公投”属于国际法中的“对内自决权”范畴,亦即透过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自由选择人民所喜爱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权利范畴,这与他一贯强调的统一前提之一,即“一国良制”(“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是一脉相承的,故非“台独”分子以国际法的“对外自决权”(殖民地、非自治领土人民才能享有的独立建国的权利)来包装的“台独”论述中的“台独公投”。 <br><br> 以“言论自由”看待(定位)“法理台独” <br> 在“务实台独”的问题上没有着墨 <br><br> 马英九自身一贯反对“法理台独”,但在“务实台独”的问题上着墨不多,且在“台独”是否是未来台湾前途的选项上,近年来马英九也说辞不一。 <br><br> 2006年2月就国民党在《自由时报》刊登“台独选项”广告一事,正在欧洲访问的马英九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台独’是部分台湾人士的选项,但不是国民党的主张,也不应该是台湾未来的方向”(2006年2月17日《中央日报》)。而2006年8月,马英九赴欧洲招商前回答媒体询问时则称,“台湾的未来是由台湾人民来决定,人民作主有很多选项,不论是统一或‘独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人民决定”(2006年2月8日《中央日报》)。马英九曾特别解释其“不独、不统、不武”这“三不”中“不独”的具体含义,称,“不独”就是“不推动新宪法或是台湾共和国”,且“不独”和“台独是选项”也没有冲突,因为前者是他的个人主张,他“不会走这条路”,不过“我们国民当中有人有这样(台独)的想法,这是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我们应该容许!”。 <br><br> 马英九之所以会以“言论自由”看待(定位)“法理台独”,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马英九内心信奉的民本、民权的政治思想、观念使他给“台独”留有空间,而岛内现实社会政治情势与政治生态也让他在夺取更多政治资源的操作过程中,对所谓“台湾主体意识”有某种程度的体认与迎合。至于为何对“务实台独”着墨不多,则在下文具体分析。 <br><br> 马英九给国民党、民进党、美国、大陆都留下了可以发挥、合作的机会 <br><br>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给国民党、民进党、美国、大陆都留下了可以发挥、合作的机会,为何? <br><br> 1、马英九路线下,国民党可以借大陆壮大发展自己,赢得更充裕的执政时间,以便重新累积并掌握筹码,与大陆谈判。 <br><br> 今天,国民党与大陆的互动,虽然已从冷战思维的“对抗、对峙”中摆脱了出来,但骨子?仍然是要与大陆抗衡、竞争。当然这与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演变及其思想发展密不可分。而长期来国民党在台湾打下的基业,那些始终被视为优于大陆的政治、经济筹码,或说“台湾经验”,经过李、扁“台独”路线近20年的执政,损失惨重;而大陆的国力却迅速崛起。两岸优劣态势逆转,台湾抗衡大陆的筹码快速流失。对此马英九是既不甘心也很着急。<br><br><img src=http://we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911/2/101122714.jpg><br>马英九路线满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br><br> 马英九以最高领导人身份兼任国民党主席,是为了“完全执政,完全负责”,他的责任就是完成对“台独”执政的拨乱反正,一如马就台美军售问题提出的那样,他“执政8年的目的在定型,顺着轨道往前走”(2009年6月16日台“中央社”专访),他要力争8年任期,并利用这8年打好基础,铺好轨道,让后来的执政者,无论党派、理念,都能在这条轨道上行驶,并难以发生重大偏离。说白了,就是要让岛内执政者难以再搞“法理台独”,以此保障并维持两岸长期和平的现状。对马英九来说,这条轨道通往哪里暂且不提,但肯定最终必以主流民意为依归,而要将台湾民意贯彻到底,则必须靠台湾的实力。因此,马英九现在要做的就是韬光养晦,先把台湾的整体竞争力,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提升,当台湾的经济、民主、文化等力量转化为能够与大陆相抗衡、竞争的政治力的时候,他就重新掌握了筹码,那时才是与大陆谈判的时机。这是他特别强调“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因之一。而要增强实力,特别是解决岛内经济问题,则必须依靠大陆,要依靠大陆则必须改善双方关系,增加政治互信,只有这样,国民党才有与大陆合作并利用大陆壮大自己的可能,马英九才能获得在岛内施展的更充裕的时间。可以说,“两岸和解、外交休兵”,是马英九软的一手,体现着他擅长的以柔克刚的战术,也透露出其长远的战略意图。 <br><br> 2、马英九路线给了民进党发展、并与国民党合作的机会。 <br><br> 马英九路线让民进党有发展自己并与国民党合作的机会。为何?看看民进党的“务实台独”路线内容就知道了。 <br><br> 2000年民进党能够执政,虽出乎其预料,但也某种程度上说明党内持续对“台独基本教义派”路线的务实转型(其成果是1999年5月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奏效。与“台独基本教义派”路线相较,“务实台独”路线的本质特征在于,虽坚持“台独”理念,但在台湾前途上,从“台湾共和国”是唯一选项到“台湾共和国”是选项之一;在“台独”内容上,从追求“台湾共和国”到认同“主权独立的中华民国”;在两岸政治文化关系上,从“分裂中华民族”到“淡化台湾民族主义”,从“独立的台湾文化”到“台湾文化不能去中国化”;在两岸交流上,从“不与中国接触”到与中国展开“全方位互动”;在实现“台独”的做法上,强调安全与和平原则。这些都汇总在1999年5月民进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中,此后,历经连续11场中国政策论坛、1999年9月的中国政策研讨会、10月中常会通过的“二千年政策纲领”,民进党还曾提出了“两岸发展新架构的三项基本原则”:“在对等的基础上,推动台湾、中国全面关系的正常化;台海问题应坚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对未来两岸发展方向不预设立场”(2000年2月1日《自由时报》)。2009年6月,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召集人陈忠信表示,“当年经大辩论厘清的民进党中国政策方向至今并无改变”(2009年6月14日中评网)。 <br><br> 与马英九大陆政策相较,在抛开没有时间表的未来终极目标,国民党也不做清楚的政治、法律层面的区隔与细腻的政策宣传的话,“务实台独”路线与马的大陆政策在“追求和平”、“两岸全方位交往”、“未来两岸发展方向不预设立场”,特别是“务实台独”也打起“中华民国”的招牌、国民党也强调“公投”的“人民自决权”等这些方面,看上去区别不大。正因为马英九大陆政策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未来目标,其维持现状的类似于“阶段性两国”定位与“务实台独”在现阶段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以什么来明确反对“务实台独”呢?这当然是马英九在反对“务实台独”的问题上难以着墨的原因。 <br><br> 既然现阶段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无力反对“务实台独”,那么,就给了民进党操作“务实台独”或称“软台独”的机会与空间。何况,马英九一心希望当“全民总统”,更希望民进党参与其施政,特别是希望在两岸关系方面与民进党等在野势力寻求岛内共识。 <br><br> 当然,马英九路线给了民进党机会,但民进党能否利用它来重整旗鼓,则是需要另文分析的事了。 <br><br> 3、马英九路线满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也使得美国有了进一步操作两岸分裂现状长期化、固定化的机会。 <br><br> 2009年6月26日,即将卸任的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称,“在‘台湾关系法’下,台美关系仍旧稳固,美国乐见台湾与大陆改善关系,也会持续与台湾合作、确保台湾的安全”,“让台湾‘不成熟的民主’能够持续茁壮成长,是台美双方人民共同的心愿”(2009年6月26日《中国时报》)。杨苏棣此语,表明美国长期以来对台海两岸的战略意图与目标并没有随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而改变。这就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牢牢掌控台湾,进而“以台制华”,使两岸维持长期的“和而不统”局面。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正给了美国进一步落实其战略意图和目标的机会。 <br><br> 由于民进党为了选举利益,多年来不断地破坏台湾与美国长期的互信,并迫使美国首次公开否定“中华民国的国家地位”,让马英九相当在意。因此,台美关系的恢复、提升就更成为马英九对外关系的优先之选、重中之重。而这个关系的恢复、提升则以重建台美互信,改善并巩固“中华民国”的“地位”与“现状”为核心目的。这就给了美国操作其台海政策的空间。2009年6月,美国政府斥资1.7亿美元着手在台北内湖兴建美国在台协会(AIT)新馆,且建馆土地租期99年,其意图正如杨苏棣所言,“台美关系不必与两岸关系竞争”,“未来台美关系会奠定在最持久的基础上”(2009年7月2日《中国时报》),这个“最持久的基础”就是两岸分裂的现状永久化,只要不与大陆统一,台湾就不会也无力脱离美国的掌控。 <br><br>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及其实施一年来,美国一方面愿意见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让美国可以远离麻烦(战争)的漩涡,一方面也担心马英九与大陆走得太近而损害美国的利益。但是,马英九在对美军购、建馆、美国牛肉进口等议题上或主动释放善意,或向美妥协,无疑让美国吃下定心丸:毕竟台湾自身实力仍弱,需要美国对台湾的支援,特别是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台湾“国际空间”上的,乃至经济、军事方面的支援,需要以美国为后盾提高与大陆竞争、谈判的实力与筹码。这是杨苏棣放心的将两岸关系与台美关系做出切割的原因,他看出马英九执政下的两岸关系,并不会损害台美关系,反而有利于美国获取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达成其既定的战略目标。 <br><br> 当然,这?需要指出的是,站在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制定的角度上看,在马英九的“国家利益”中,目前的核心利益或称生存利益是两岸关系,而台美关系则非生存利益,因此其对外政策位阶低于两岸关系位阶。而在台美关系中,拉美国撑腰则属主要利益,而军售等则为次要利益,这是马英九可以在军购等方面妥协、弹性处理的原因。 <br><br> 4,大陆对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要扬长惕短。 <br><br> 站在大陆的角度,总体上说,尽管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没有提出一个明确未来目标,反而体现出几面讨好的投机性与权宜性(这些构成其所谓的务实性),但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它的和平发展、互利双赢与两岸民意需求、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大趋势、与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格局中几个主要主导国家的战略利益等,在现阶段都是比较吻合的。只要他能够持续发挥这些积极面,在他执政期内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打好政治互信基础,奠定双向交往模式,交班之时他应该完成其拨乱反正、“定型”、铺轨这一阶段性历史任务了。 <br><br> 当然,马英九大陆政策也充分体现出消极面,它既是岛内外政治现实、岛内民众多元而复杂心态的集中反映,也为马英九自身局限性(对政治现实的无力感,缺乏应有的格局和担当)所牵累,既有马英九的主观认知,也是马英九不得不做出的政策选择。对这些不得不的消极面,外界不能一厢情愿的去苛求。 <br><br> 大陆应该牢牢把握住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以长远、前瞻的眼光与胸怀重新认识、理解马英九这些不得不的方面,求同存异,扬其长,惕其短;并利用一切可以深化合作的机会,使经济层面的交流与文化层面等更高层次的交流同步进行,并尽可能的将其成果以两岸协定的方式来体现,这样才能有效达成并巩固对台政策的阶段性成果,为两岸的最终统一奠定基础。 <br><br>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9年10月号,总第142期))
大陆政策,是马英九执政的最重要政策。
中评社/题: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 作者:徐青(北京),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本质特点有三:即“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的现状、未来前途“公投统一”、反对“法理台独”。
‧与“国统纲领”和“声明”相较,不难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立场、主张与之核心[
阅读全文]
被讥讽为“空想台独”的“美属派”在控告美国行动失败后,计划把控美闹剧复制到日本再玩,还可能与日本右翼合流。针对“美属派”这一动作,深绿的美国律师江建祥日前从法律层面,逐一反驳所谓“美属”及“日属”的论调。本来绿打绿的戏码就够有看头,加上“白贼”、“懦夫”、“奴性太重”等辛辣用语,这回把绿营“勇于内斗”的特质,充分演绎出来。 <br><br> 对于林志升等人操作的所谓“控美案”,江建祥公开批驳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双方交手多个回合。林阵营也透过网络,批江是“泼妇骂街”、“又凶又狠又毒”。 <br><br> 虽然“控美案”最终以驳回收场,但江建祥日前透过网络,继续狠打“美属派”。他指出,林志升等所谓“理想派”控美行动,对于“台独”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他指出,林正升等的讲法是,希望美国从国民党手上“拿回”台湾主权,然后帮助所谓的“平民政府”完成“独立”。他反问林志升,美国没有台湾主权,已公开反对“台独”、不准“台独公投”,一旦台湾变成美国“属地”,会让台湾“独立”吗? <br><br> 江建祥指出,“美属派”的“控美案”心态非常可议,应该用一个“奴”字来形容,“看美国人脸色的‘建国程序’,这能够做吗?不能做。” <br><br> 针对“美属派”一直以“蒋介石接收台湾是凭盟军统帅麦克阿瑟第一号命令”作为“美属论”的基础,江建祥说,真相是《综合命令第一号》由当时的日本天皇裕仁所签发,命令台湾的日本官员向国民党政府投降。“这历史的文件很清楚,但却有人以讹传讹”。 <br><br> 另外,江建祥又反驳林志升等台湾有“美国军事政府”的说法,“林志升却说,台湾的‘美国军事政府’设在美国在台协会(AIT)里面,而且有美军驻在台湾,这是荒唐至极。”他认为,即使美国派出海军陆战队在台北AIT担任警卫,那是普通的事,根本不是什么“驻军”。 <br> <br> 江建祥另一攻击重点是“美属派”在控美案失败后,正计划由“美属华占”转变为“日属美占”。对于林志升等说“台湾、美国和日本,同一国”,江建祥语带讥讽说,同一国?这就是奴性!那是懦夫,才会甘心当被保护的“奴”。<br><br> 至于林志升等声称,在“旧金山和约”中显示日本拥有台湾的“残留主权”,江建祥说,这是他头一次看到这样的“名词”,“到底是什么碗糕?”他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在“旧金山和约”中,日本放弃台湾和朝鲜的主权的法律用语一样一样,“如果日本敢说拥有朝鲜的‘残留主权’,一定被朝鲜打死”。 <br><br> 江建祥认为,林志升等“控美案”,就是一张“谎言与诈骗所编织的罗网”,林等人说他们有228个人一起控告美国,事实上只有10个人,他们又说替陈水扁控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国防部长,那都是骗台湾人,所谓控告不过是“确认之诉”,没有告任何人,那“都是白贼”。 <br><br> 很明显,“控美案”失败后,江建祥仍如此高调再批“美属派”,大有“赶尽杀绝”的意味。的确,“美属派”控美的横冲直撞行径,一层一层捅破不少“独派”用来“迷惑”支持者包装纸,不但重创整个“独派”的形象,还让“台独”操作空间缩小。如果不提前打预防针,作出必要的切割,任由他们与日本右翼结合,搞一个“控日案”,好笑话肯定会更大。)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记者 孔序分析报道)被讥讽为“空想台独”的“美属派”在控告美国行动失败后,计划把控美闹剧复制到日本再玩,还可能与日本右翼合流。针对“美属派”这一动作,深绿的美国律师江建祥日前从法律层面,逐一反驳所谓“美属”及“日属”的论调。本来绿打绿的戏码就够有看头,加上“白贼”、“懦夫”、“奴性太重”等辛辣用语,这回把[
阅读全文]

大老不退不休的形势,又间接反射了民进党内世代青黄不接的窘境。
中评社台北11月8日电/游锡堃稍早抛出“天王退位说”,认为民进党大老不应参选直辖市长,跟年轻人抢位子。谢长廷近日则以“世代交替说”呼应,他说“我们这一代从政卅多年,太久了”,又说“如果”有中生代出来,资深者可以退位。
话虽说得冠冕堂皇,但了解个中缘由的人一听即[
阅读全文]
应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理纳齐夫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6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开罗,开始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br><br> 温家宝此次非洲之行,可以说是对3年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非合作成果的一次小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结经验,梳理成果,规划未来,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到新的高度。” <br><br> 拥有7.3亿人口的非洲,有20多个国家陷入战乱或受到武装冲突的影响。全世界48个最穷国中有33个在非洲,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目前,非洲的外债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难民800多万,居世界各地区之首。但是,只要能摆脱战乱和武装冲突困扰,这里将是一个拥有加速度需求的巨大市场 <br><br> 业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全力开拓这片新兴市场,让中非在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自然是责无旁贷。2005年,中非贸易额尚不足400亿美元,3年后就攀升至1068亿美元,提前2年完成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千亿美元贸易额目标。3年来,中方采取了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措施,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对非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中方统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8亿美元。今年1至6月,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快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这些数字令人惊叹,不过相对于非洲潜在市场能力而言,无疑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br><br> 面积3倍于中国的非洲,是公认的世界“自然资源宝库”,不仅黄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于有着13亿人口、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非洲无疑是一个必须努力争取的资源库。 <br><br> 当然,中国同非洲的合作,绝非如西方国家曾经做过,以及西方媒体如今大肆渲染的那样“仅盯住其市场和资源”。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完全摒弃了西方国家曾经有过的“殖民模式”,而且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平等、双赢、共享”为特征的全新互惠模式。这种模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针,以传统友好关系为支撑,以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内涵,以“援助+贸易+投资”及人员培训、文化交流为主要合作方式,以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直接目的,以构建更加公平、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终极诉求,呈现出一种既完全有别于西方血腥殖民模式,又迥异于冷战时期“输出革命”模式的新特征,在非洲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使得中非合作迅速攀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br><br> 中国同非洲合作的快速发展,让一度“遗弃”非洲的西欧各国,以及曾经“遗忘”非洲的美国如梦方醒、大吃一惊,于是对中非合作关系的各种攻击层出不穷。西方舆论固守陈旧的干涉主义思维,以社会制度划线,将诸多非洲政权划入所谓“问题政府”行列,拼命指责中国无视所在国人权、民主状况,仅从资源和市场利益出发开展中非合作。其实,非洲不少国家和地区在民主、人权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与其经济落后、政治制度化水平偏低之间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怪圈,很多都是西方殖民时期遗留的恶果。 <br><br> 自二战结束以来,欧美要么乾脆“远离非洲”,要么一味高举人权、民主大棒,而忽视甚至无视当地独特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等因素限制,结果不仅让非洲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让非洲对其大失所望。相比之下,处在发展困境中的非洲各国,自然对中国这样秉持不干涉内政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却愿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慷慨施以援手,从而帮助发展当地经济的“老朋友”格外青睐。非洲诸国切实享受到了中国“援助、贸易、投资”等带来的实际成果,自然会对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乐观其成,因为彼此能从对方的成长壮大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能够在平等合作中共享发展成果。<br><br> 3年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项举措,是迄今中国最大的对非一揽子援助合作计划,到今年年底将全部落实兑现。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发展推动力,正是中非双方多年自觉努力结出的硕果,也是这一新型合作模式的最好注脚。 <br><br>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正面带动下,美国、欧盟近年来明显提升了对非洲的重视程度,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非洲的外交力度,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纷纷瞄准非洲。未来全球列强在非洲的争夺和角逐,必将进入白热化状态。秉持“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成长壮大”理念的中国,在推动中非战略合作关系继续前行方面,仍无资格掉以轻心,甚至不可须臾松懈。)
温家宝抵达埃及,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中评社北京11月8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应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理纳齐夫邀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6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开罗,开始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温家宝此次非洲之行,可以说是对3年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
阅读全文]
西方对非洲巨额援助多年,但效率问题一直为人咎病,更有指这些援助会为非洲带来“致命”效果。中国对非洲近来投资增加,评论界也对此议论纷纷,并提出了种种原因来指责中国,形成了一股对华的极端恐惧情绪(unbridled fear)。 <br><br> 但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却对上述两派意见不表认同,认为不管是批评西方或是中国援助的言论都过于肤浅,忽视了非洲的人民自决权利,也落后于廿一世纪全球政治新形势。 <br><br> 英国《卫报》昨日刊发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早年投资非洲,劳工输出问题常备受批评。但中国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本世纪初,中国开始形成了富有弹性的“中国模式”对非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中国也愈来愈重视舆论批评声音,并从中学习汲取经验。 <br><br> 尽管如此,一些“冷战分子”还是继续就人权、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等问题盯着中国,指中国欲以“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地位。曾在布什政府主管非洲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弗雷泽(Jendayi Frazer)驳斥这些“冷战思维”,呼吁大家要以新思维处理非洲问题,不应再以“施加影响力”角度来看待国际社会在非洲所扮演的角色。 <br><br> 廿一世纪的新国际秩序已经不再是排他性的了,任何国家都不会再只是听命于其他强国。过去数十年以来,美国一直都是非洲的最大投资者和贸易伙伴,那为什么美国传媒从来都不视这些投资为“扩张影响力的手段”?北京一直就台湾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极力争取非洲支持,但美国2003年也何尝不是就出兵伊拉克一事而积极拉拢非洲呢? <br><br> 欧洲也总是把非洲问题想得那么理所当然,认为欧洲与非洲关系必然紧密,自视他国援助不可能胜过欧洲。他们以战略角度来看待中国投资,而漠视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有效性。 <br><br> 欧洲的对外援助永不会是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各国一只眼盯着非洲,另一只则还盯着布鲁塞尔(欧盟首都),希望透过援助来扩大自己在欧盟的地位,并藉此在联合国各委员会占据一席之位。故此,西方的对非援助并不着重于效率,也不在乎能否真正带来帮助,而是关心己国金援能否有效扩大外交影响力。 <br><br> 西方总视自己为“救世主”,并把非洲看为容易堕入“敌对势力”的一洲。这种欧美式的对非援助充满“伪善”,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向非洲金援愈来愈多,却还是不能有系统地消灭贫穷的真正原因。正如世界银行前经济学者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所指,对非援助已经成为了一种“致命援助(Dead Aid)”。 <br><br> 对于非洲问题,眼下全球各国都必须摆脱“西方金援有益、中国援助威胁”或“中国援助有益、西方金援有害”的对立性思维,才能携手塑造世界新秩序。 <br><br> 保罗·卡加梅也指出,冷战已经结束,新世界已经来临。非洲国家不会再扮演两大强权之间的夹缝角色,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各国若不明白这些国际关系的新形势,将难以合作应对危机。)
文章抨击西方对非援助出于伪善,以致未能成功灭贫。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记者 何耀雄编译报道)西方对非洲巨额援助多年,但效率问题一直为人咎病,更有指这些援助会为非洲带来“致命”效果。中国对非洲近来投资增加,评论界也对此议论纷纷,并提出了种种原因来指责中国,形成了一股对华的极端恐惧情绪(unbridledfear)。
但卢旺达总统保罗·卡[
阅读全文]

??中评社台北10月28日电/最新一期台湾《壹周刊》报导,保护马英九安全的宪兵警卫军纪频频出包!被喻为宪兵“魔鬼营”的239营发生严重风纪事件,副营长萧兴民少校带干部喝花酒,并发生士官长与酒女互控对方纠纷;宪兵司令部最後仅以事属个人行为,对2人记大过处分草草了事。
[
阅读全文]
)
“深圳目前特区面积不到全市三分之一。”
??中评社香港10月28日电/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之间将建轨道交通,两个机场将优势互补。昨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举行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系列新闻发布会。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透露,深圳起草的特区范围延伸方案,已经由省政府正式报国务院。
??延伸方案经由省政[
阅读全文]
二姨,主要在这儿伺候,後来自卧床以後,我妹她们主动把工作辞了,我们现在轮流(照顾)老人。 <br><br>??解说∶ <br><br>??史大爷今年86岁,由於患有脑萎缩和心脏病,两年前,他的五个女儿就全部辞掉了工作,每天两人值班,和母亲一起为史大爷吃饭喝水,给老人翻身梳洗,还要进行一些由护士完成的基础医学护理,儿女们家庭都不是很宽裕,为父亲放弃工作实在是无奈之举。 <br><br>??史秀芳 史大爷的小女儿∶ <br><br>??找保姆呢,保姆一看,又带著胃管、尿管,也不乐意来,我们一看不行,到养老院看看,也调研过,也看过,到养老院跟负责人也谈过,把我老爹爹的情况跟他念叨了,念叨完人家一般的养老院就不收。 <br><br>??天津市某养老院院长 王平∶ <br><br>??设施设备的相对不到位,能出现一些老人安全隐患的问题。另外就是老人在长期卧床或者失能以後,咱们不知道他身体会出现什麽状况。 <br><br>??解说∶ <br><br>??因为不能得到更专业规范的长期照料服务,患者本人和家庭都在承载著很多的痛苦,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的詹大爷身上。 <br><br>??詹大爷的老伴 王奶奶∶ <br><br>??航天员回来不都挺高兴的嘛,他跑到厨房拿著菜刀,给脑袋上来了六刀。 <br><br>??解说∶ <br><br>??王奶奶说她也有很多顾虑,她也是近八十岁的人了,如果她不在了,詹大爷怎麽办。一般的养老院很少接收像詹大爷这样的失能老人,而能够接受的往院费用又十分昂贵。 <br><br>??王奶奶∶ <br><br>??现在我还能对付,往後怎麽办呢,往後大小便失禁怎麽办呢,没地方可送,我觉得挺委屈。 <br><br>??解说∶ <br><br>??其实不只是王奶奶,很多家庭面对失能老人都有类似的担忧,和不接受失能老人相比,很多相对健康的老人也遇到了公益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在北京的四季青养老院,记者了解到,虽然这里的入住率已经饱和,但是前来登记的老人还是络绎不绝。 <br><br>??北京市四季青养老院院长 刘中丽∶ <br><br>??那麽在这个楼里登记的老人已经有1000多人,那这个(安排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现在目前我知道的已经有排(队)三年的时间,还没有进来的老人。<br><br>??主持人∶ <br><br>??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今天我们来关注老人的话题。 <br><br>??岩松,刚才从这个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所说的特殊一些老人的群体。那麽他们所面临的这种情况,包括他们家人所面临的情况,是不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一种必然,或者说我们未来也要面临这样一种情况。 <br><br>??白岩松∶ <br><br>??你知道我首先看到的是什麽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可怜、同情或者说福利机构的欠缺,我首先看到的是羡慕。为什麽这麽说?片子一开始的史大爷,他病了之後会有五个女儿辞职来到他的身边,请问你我将来有可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不是不孝顺,是没有能力,这是第一种局面。第二个要羡慕的是刚才的老俩口,人家夫人都78岁了,但是老两口能相濡以沫,一直走到现在,你想象一下还有相当多的是单身的老人们,那麽他的局面会更悲惨。所以我用“羡慕”这样一个词其实在提醒我们自己,提醒这个社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做好很多事情的话,将来让这些羡慕的局面是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因此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关注到明天我们将得到一种什麽样的社会的照料,所以千万不能冷漠,冷漠今天的老人就是冷漠明天的我们的自己。 <br><br>??主持人∶ <br><br>??实际上你说的“羡慕”,应该说也是带有一定苦涩的羡慕。 <br><br>??白岩松∶ <br><br>??那是。 <br><br>??主持人∶ <br><br>??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也有同样的感同身受。造成今天的这样一种状况,原因在哪儿? <br><br>??白岩松∶ <br><br>??我觉得长期以来,首先有一个数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头,是居家养老,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99%目前在中国是居家养老,只有1%是社会养老,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社会从观念上来说,应该说是三个原因,第一个观念上不太接受,啊,有孩子送出去养了,孩子不孝,後面戳脊梁骨,即使真不孝也要装孝,对吗,这是第一个原因,观念。第二个经济能力,你想想,包括农村在内,我们这麽广泛的,这麽多的老年人,现在有多少个有经济能力能把老人送到社会性的福利机构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三,社会福利机构虽然在快速的发展,但是跟不上需求。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数字,老年性福利机构,你看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全社会拥有多少张床位,到2005年的时候,在城镇有41万,在农村有89万,然後住养了多少人呢?到2005年的时候,连农村带城镇加起来108万,全国多少老人啊,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我给大家看这麽一个数字,大家可能感触可能就更深了。到现在为止,咱们国家超过60岁的老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2.79%,也就是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刚才我们说了,全社会的福利机构才能解决108万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杯水车薪。所以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br><br>??主持人∶ <br><br>??应该说养老主要是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现在应该说居家养老现在是在不断地萎缩,这是社会发展出现的必然结果。那麽我们现在提到社会养老,大多提到福利机构,似乎是一种慈善方面的问题。<br><br>??白岩松∶ <br><br>??对,我觉得现在首先有一个,就是萎缩只是趋势,还不一定是一个特别大的现实,首先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从全国的角度来说,99%还是居家养老,但是1%是社会养老,但是别看这99%居家养老,这里有相当多的,怎麽说呢,萎缩,这种萎缩是再也不像很多年前那样四合院、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或者说在农村大家老人有发言权,有经济决定能力等等,现在这99%虽然还在家里养老,但是发生的状况改变很大,有可能老人是一个人住在那儿,孩子偶尔来看看,有可能在家里不一定,孩子都忙,陪他说话的都没有,虽然99%的数字还在这儿,但是养老的质量大不如以前了。 <br><br>??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然我觉得到目前为止,中国应该更加高度地重视老年人的问题,为什麽这麽说呢?不能说不重视,2006年关於老年人的问题的白皮书,国务院领导人的讲话也都很多,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把老年人的问题似乎当成是社会福利和慈善这样一个事业来看待,包括比如说老龄委也在做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获取更大的能量,我觉得对於老年人问题,已经应该当成国家战略来看待。 <br><br>??我去日本采访专门做了一期节目是关於老年人问题,当时我问日本一个专家,在你们国家什麽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以为会听到国防、外交、经济发展等等,他说人口问题。第一个日本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全社会20%多,另一方面出生率极低,因此人口问题成了困扰,包括日本说过去这十年都跟人口变化有关。 <br><br>??说到这儿的时候,再回到中国来吧,我再给大家换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我为什麽要提出从更高的政府重视程度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是1.62亿60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呢,2.48万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br><br>??主持人∶ <br><br>??从战略角度来讲应该说非常重视,但是回到现实当中来,从操作的角度来讲,现在从我们实际操作角度有居家养老,包括现在有机构养老,还有现在所说的社区养老,这些方式哪种方式应该是更适合现在的发展方向? <br><br>??白岩松∶ <br><br>??我觉得首先有一个前提,我们再一会探讨更重要的,就是核心的内容,首先要把这个前提说出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人,在中国可见的范围之内,居家养老还是一个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一种模式,这跟文化、跟我们的经济的状况,跟整个社会的这种结构,包括观念紧密相关,所以居家养老永远会是最大的一部分,但是逐渐萎缩和减少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字,“9064”,首先跟它对应的数字是我刚才说过的,全中国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9064”是哪儿来的?“9064”是北京,我们再具体看一下,“9064”什麽意思?这是北京养老现在已经达成的一种模式,非常让人羡慕,90%的老年人是在居家养老,这还是大比例,我刚才说的,但是已经有6%的老年人是社区养老,还有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你就透过这两个数字知道中国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全国的范围来看逐渐减少99%的居家养老数字,可能慢慢靠近北京的这种模式,而像北京、上海等等这些大模式是一个逐渐减少90%,而增加6%和4%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这里最大的空间在中间在社区,所以我们有时间的话,一会详细的探讨,虽然这4%也会增加,就是说福利院等等,但是我觉得它不是无限的,它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我们说突飞猛进,一夜之间翻了番了,我们的福利院能养几百万老人了,但是跟我们的缺口比,跟我们的每年新增加老人比,差远了。 <br><br>??主持人∶ <br><br>??我们今天关注的是老人的问题,实际上有另外一个群体更值得关注,那就是农村的老人,我们的节目稍後继续。 <br><br>??主持人∶ <br><br>??据统计,我国的老人当中60%是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的老人大约有一亿左右,这些人当中当然有生活非常幸福、富足的,当然也有生活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我们接下来走进一个农村去看一看。 <br><br>??解说∶ <br><br>??吴婆婆,四个儿子都在外打工,由於中风,一只胳膊已经瘫痪,但每天还要为了四个孙子的生活忙碌发愁。叶老汉,村里人都叫他“瞎眼老叔”,每天的任务是照顾还在读小学的孙女,三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二儿媳每个月给他一百元抚养费,但远远不够开销。卢婆婆83岁,两个儿子为她生了五个孙子,全部由她带大,老二的孩子已经12岁,但一年只给两百元钱,由於要读书,她又多要回一百元。 <br><br>??重阳节,社会工作者吴治平将他们的故事挂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叶村,这是鄂西北地区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一千四百多人口,四百多青壮年劳力全部在外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人口平均年龄为53.4岁。 <br><br>??吴治平 社会工作者∶ <br><br>??我们到叶村去的时候,听村书记,就是妇联主任跟我们说,我们村干部,你看我天天忙乎得不得了,实际上我们就是天天围著老人转。在城市里面有工作的,55岁、50岁就可以退休,到了农村这种状况是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很多家庭里面,就是年轻人出去打工去了,他的儿子、孙子,儿子的孙子都跟老人在家里,要做饭、洗衣服,要种菜,还要照料孩子上学,所以老人就说,我们现在老人比年轻人的活儿还重。 <br><br>??解说∶ <br><br>??被采访的吴婆婆曾对吴治平抱怨,养儿子只落了个名声,要是养四个姑娘会是这样吗? <br><br>??吴治平∶ <br><br>??吃饭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也是老人,有的娶新房的时候,盖新房的时候,他们自己给自己盖一个偏房,我就问他偏房是谁住的?他说都是我们自己住。我说为什麽楼房不住,要住偏房呢?他说楼房是给儿子和媳妇他们住的。 <br><br>??主持人∶ <br><br>??刚才这个片子,虽然是一个村庄,但是一个缩影,以前到农村采访也见到很多老人的生活状况比这还要差,农村为什麽要出现这样一个状况?<br><br>??白岩松∶ <br><br>??因为整个时代的变迁,很多年前的时候,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当中,由於经济的命脉,包括村子里头的这种孝文化,那种制约,因此老人是相当有地位的,像一是孩子孝,二是想不孝也很难。但是现在在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大权已经慢慢掌握到了孩子的手里,因为孩子出外打工,他支撑著这样一个家庭,儿媳在家里头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过去是儿媳怕婆婆,现在相当多的农村是婆婆怕儿媳。那麽这样一种局面,老年人又不愿意,哎呀,好像我成了孩子的拖累,甚至这些年陆续出现了很多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这种状况,其实这是养老一个特别让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悲剧性的结尾。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变革的面前,我们要有几条路同时走,一条路大家其实刚才我们也做了节目,关於现在老年人新的养老保险的问题,慢慢也开始跟城市来接轨,那这会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在农村也要试行,在新农合的基础上也要尝试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但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的福利性质。另外从一个大的社会角度来说,必须国家在政策上,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允许各种各样民营资本进入,那麽民营资本来做养老的工作的时候,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补贴,否则这是一个微利的行业,人家不愿意干。 <br><br>??我举一个例子,说北京今天有一个很让人羡慕的事,当然全国有几个北京啊。“9064”这里头,老年人社区养老,集中养老有新的模式,60岁到79岁的重残老人和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发一百块钱的服务券,这一百块钱可以买服务,这是将来一个很大的模式。 <br><br>??主持人∶ <br><br>??应该说农村养老曝露出很多方面的问题,怎麽样来面对呢?接下来我们连线一位社会工作者,吴治平女士,她也是中国乡村妇女调查的作者。吴女士,你好。 <br><br>??吴治平∶ <br><br>??你好主持人。 <br><br>??主持人∶ <br><br>??看到您关於很多这方面的调查。现在农村养老所曝露出来的问题,怎麽样来解决,你有什麽样的思考? <br><br>??吴治平∶ <br><br>??我感觉到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於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政府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来保障老人的权益。所以我在调查中,农村的老人特别盼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老人相同的养老金的待遇,所以我认为国家的养老保险和最低养老金的保障制度,也应该尽快地惠及到农村所有的老人。 <br><br>??主持人∶ <br><br>??刚才提到根本的,那麽从其它方面,哪些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努力? <br><br>??吴治平∶ <br><br>??其它的方面,一个是农村的养老还需要组织团体的力量,光靠老人孤军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譬如说村两委会他的职能转变,他要在养老的问题上要有所作为,要对於养老的给予支持,给予倾斜,还有也可以把农村的老人,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一批养老协会等等,这样的话,把他们组织起来,比靠个人单独的力量要好一些。 <br><br>??主持人∶ <br><br>??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钱的问题,那麽谁来照顾呢? <br><br>??吴治平∶ <br><br>??谁来照顾呢,当然是农村妇女啊,现在到城里做家政工,照顾城里老人的大多是农村妇女,那麽将来照料农村老人,她们也应该是主力军。刚才你们播放那一个村的几位妇女现在已经组织起来了,她们在积极地筹划建村的社区养老院,还有河北省乾安县的材源村,村委会的女会计已经建起了社区养老互助中心,目前她们选了三个农村留守妇女,有爱心、有同情心,也有孝心的留守妇女来照料十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br><br>??主持人∶ <br><br>??这样就从物质上包括从生活照料上都解决了问题。岩松,吴女士刚才也进行了调查方面的分析,你怎麽看她的说法? <br><br>??白岩松∶ <br><br>??在最後的节目结尾处,我不想直接地接,我只想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计划生育是国策,计划生育是政策,但不是铁板一块,一定会随著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那麽什麽时候变呢?是宁可早一点变还是晚一点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该允许社会民间的资本进入养老,在国家确定了是国家战略和大的政策方向下,中国的事政府一重视就好办,但是在各种资本进入的时候,我们也是否可以宗教的、团体的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我更主张的是不增加床位的养老模式的尽早建立,在城市的叫社区模式,在农村的像刚才大姐讲的,当地的农村妇女,她正好解决不了劳动力的问题,但是用市场的行为,购买服务,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那麽这些人在城市里,四零、五零人员就进入到了社区养老,而且不增加床位,还在你们家住著,但是我给你一天提供服务,送餐等等,北京就打算这麽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br><br>??(完))
白岩松谈老年人赡养问题
??中评社北京10月27日电/央视《新闻1+1》,2009年10月26日,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
??主持人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是传统上的爱老、敬老的日子,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们想更不应该回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片子。
??字幕提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