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在俄罗斯常驻期间,应邀出席了许多活动,也就参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宴会。我的感觉,不管什么宴会,基调都是一样,程式也是一样,不同的只是规格、规模和排场。按照宴会的程式,宾主入席后,首先是凉菜,有肉类拼盘,香肠拼盘,鱼肉拼盘,牛舌拼盘,蔬菜色拉,奶酪黄油,红鱼子酱。男宾应主动给邻座的女宾布菜,并自始至终体现女士优先的风格。用过凉菜,服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有朋友问我,你在俄罗斯前前后后漂流了二十多年,能否侃侃俄罗斯人的饮食。说真的,俄罗斯人的饮食很值得一侃,且听我慢慢侃来。先说说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一般的家庭日常用餐比较简单。早餐是牛奶,稀饭,面包,煎鸡蛋或煮鸡蛋。面包里夹火腿肉、香肠或奶酪;或者抹上黄油和果酱。如果不吃煎鸡蛋,则是两根小泥肠,蘸着番茄酱吃。稀饭上面浇少许热黄油,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到美国已是第五个年头了,第一次全家一起过感恩节。第一年我还在莫斯科工作,第二、三年在北京,第四年我又在莫斯科出差,今年大团圆,一起过感恩节。老美的习惯,感恩节得吃火鸡和南瓜,我们全家不爱吃火鸡,于是变通一下,来个中西结合的感恩节。我和夫人分工,她负责主食,我负责副食。一早起来,夫人去买了只活鸡,请人处理干净,回来炖汤。接着发面蒸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我的收藏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不过那时不懂收藏,准确地说是收集。引发我收集兴趣的是进城后的第一个春节,那时的县城在我的眼里是个大城市。春节的集市,是手艺人大显身手的舞台。捏面人的,吹糖人的,剪纸的,拉洋片的,说书的,抖空竹的,踢毽子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对这些我都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摆在小摊上的香烟牌子,有梁山好汉108将,有三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四)两周后,梵畅先生来电话,说他的朋友想会会F女士,如方便请F女士于周六下午到我家会面。我即致电F女士,F女士欣然答应。周六下午,梵畅先生和一男子来到我家。只见那男子六旬年纪,颧骨高耸,衣衫不整,给人以不修边幅、放浪形骸之感。经梵畅先生介绍知来者是Z先生。俄顷,打扮入时的F女士来到,并携带藏品数件。一盏茶后,谈话转入正题。F女士依次展示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三)在北京的书画圈内,H先生算得上是个收藏界的大腕,其中最为得意的是,仅在字画方面他几乎收全了时下活跃在中国书苑画坛的一流书画家的作品。我曾应邀到他寓所一饱眼福。然而他说,我这点儿收藏纯属小儿科,真正的大收藏家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具体地说,在美国。为此到了美国,我就留心结识书画家,并通过他们再结识收藏家。说来有缘,04年春节我和旅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朋友建议,聊点儿轻松的话题,今天咱就聊聊收藏我生性四海,爱广交朋友。久居京城,常在书画圈内玩,由此结交了许多名流雅士,书画名家。时间长了,有两个发现:第一是许多书画家都是业余收藏爱好者。第二是书画家收藏的兴趣多半不在书画而在其它。中国《大地》画派的领军人物敬廷尧先生喜收藏清末民初京郊农村里的硬木家具。走进他的《半亩园》客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文友张,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什么倒霉的事儿都让他赶上了。五七年整风反右,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他因为提了几条意见成了右派,新婚的妻子划清界限离他而去,他从教研室调到资料室,很长一段时间“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三年困难时期,又患了肝炎,差点儿丢了小命。文革开始,先是首当其冲成为革命对象,接着被作为“死老虎”扔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时,也曾追求“潇洒走一回”的境界,可时至今日也未能潇洒起来。风华正茂时,也曾有过衣锦还乡的向往,可时至今日仍是一介布衣,腰缠清风,以致每次回家“无颜见江东父老”。书生意气时,也曾幻想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举,可是到了花甲之年也不见有丝毫壮举。少年长成,渐谙世事,漂流江湖,阅尽万象。到了“而今识得愁滋味”时,方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06-11-11 20:52:36)
自古文人多爱酒。李白豪饮,一喝酒豪情万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撒尽还复来。苏东坡好酒,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就连诗词里也飘溢着酒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以酒浇愁,但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得晚来风急?”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算不得文人,故滴酒不沾。既没有“五花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