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七月,在旧金山远郊与纽约长岛,我的两个亲友几乎同时遇到麻烦:
一个刚买了七八万美元的新BMW,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保险;
另一个则收到房屋保险公司的通知:拒绝续保。
没做错什么,信用良好、无事故记录、车也新……
问题出在住的地方,出在开的车,出在一个看不见的黑箱里:
AI已经决定你“不值得被保”。
【一、你以为保险是保障,其实它也在挑客户】
过去,我们习惯了“买车买房,保险自然跟上”。但现在,这一逻辑正在被打破:
高风险地区不再承保,保费飞涨。
高端车型被贴“高风险”标签。
再保险价格暴涨,小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市场。
而这些决策,很多时候不是人类做出的,而是你不曾看见的AI模型下的自动判断。
【二、你还在和保险经纪人谈,AI已经判你“不合格”】
你以为自己在和保险公司谈价格,实际上——
保险经济人在系统平台上输入了你的名字、地址、车辆型号,AI模型已经判定你是“拒保”或“高保费”客户。
这套系统参考的数据可能包括:
你所在 ZIP Code 的盗窃率、碰撞率、灾害频率;
你车辆的理赔率、零部件价格、维修时间;
你以往的理赔记录、信用分、通勤距离……甚至社交媒体上的公开信息。
你不是不诚实,不是不安全,只是不符合AI的“风控模型”。
【三、AI精算带来的现实挑战】
1. “数字红线”:某些地区直接被AI拒保。
2. 豪车反成高风险负担。
3. 透明度缺失,用户无从申诉。
4. 扩大既有不平等,放大历史偏见。
【四、买车或买房前,你该先问自己这些问题】
这辆车在我所住的 ZIP Code 容易被承保吗?
房屋所在地过去几年是否频繁遭灾?
是否存在“隐形高风险”标签,如交通密集、地势低洼?
我是否准备面对被拒保、暴涨保费甚至无人承保的可能?
【五、我们能做什么?】
对个人:
提前找专业保险经纪人。
房车打包投保(bundle)。
审慎选择车辆与地址。
了解州政府“Fair Plan”最后保险机制。
【六、三句话留给读者】
1. AI让保险公司更聪明,但也更无情。
2. 不是你不够好,是你在数据画像里“不合格”。
3. 高端消费不是错,忘了风控才是真正的风险。
保险行业正在重构,而我们正处其中。
在这个AI决策、风险溢价、算法筛选的世界里,
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再“默认被保”。
你要争取、要规划、要预判,甚至——要学会在AI之前理解自己。
因为:
不是你的问题,
是 ZIP Code 的锅。
但这锅,AI 已端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