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5-10-21 18:17:39)
现在回安徽老家,还能够感受到六、七十年代的气息。曾经背着书包来来回回的那个小巷子,一盆水可以浇到头,依然是那么破败而安静。在外来者的眼中,住在这里的人,仿佛电影片场中的群众演员,无思无欲,卑微渺小,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背景。也有不肯低调的。巷子里出镜率最高的是那条流浪的狮子狗,咋一望去,像从烂泥里捞出来的烂棉鞋——其出身和教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托尔斯泰16岁宣布自己为无神论者,放弃上帝,转而抱紧科学巨人的大腿,自豪地宣布自己为科学的信徒,成为进步的新时代青年。 如今,他再次回到科学身边,希望给自己一个答案: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限的物质里,在无限的空间里,分离出一个生物体泡沫,这水泡一刹那破灭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水泡。” 这就是科学给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3岁那年,托尔斯泰应征入伍。在军队里,托尔斯泰终于想通了,决定彻底改变自己。他在大学里被老师同学当作怪人,在农庄被农奴家仆当作怪人,在上流社会被贵族小姐当作怪人,现在,他再也不要当怪人了。于是,他跟战友们打成一片,呼朋唤友,酗酒豪赌,个性野蛮,加上出手阔绰,赢得从未有过的好口碑。然而,青年时代的托尔斯泰常为自己的这种表现而忏悔。&l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在改编那些心理学专著的过程中,一方面,这些自传让我深为感动且获益匪浅;另一方面,我意识到,真相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于精神疾患“病因”的追溯与探究。如果我们的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我们都心知肚明,病患在认知或性格方面,是有大问题的。而在那些自传中,我很少看到这方面的分析。把遗传基因推至病因之首,只会加重病人的无助感。有一种广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谈到躁郁症或精神分裂,有些人会想到梵高、贝多芬、海明威,纳什,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是天才病啊!”实际上,大多数病患都是普通人。我所讲述的成功案例,仅仅是个案,事实是,被疾病毁掉的人生,远远超过被疾病成就的人生。空心病不一样,它是有选择的。就像《僵尸世界大战》中的僵尸病毒会自动躲开老弱病残者,空袭病在人群中的攻击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在我所介绍的这些心理疾患中,我最为关注的就是空心病。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它?在电脑上打字的时候,我的思维混乱、滞钝,呈现出来的文字,不知所云。我很希望有人能与我探讨这个话题——一个街头献唱者,声音已经嘶哑,身边人来人往,无人驻足。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那种焦虑、无助和紧迫感。北大教授徐凯文在2016年的时候首次提出“空心病”。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空心病”是北大教授许凯文提出来的,空心病患者有很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有人会说,那我也是空心病患者,我身边很多空心病患者。以前有一类人,被称为虚无主义者,他们没有信仰或信念,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生无可恋。他们也是空心病患者吗?不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绝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问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命运之神开始青睐她了。在耶鲁,艾琳遇到了一位好朋友,他叫史蒂夫。“我们在学校食堂开始了第一次交谈,自此,我们就开始了那种一辈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的友谊。“一个飘雨的周日下午,在一家小披萨店里,艾琳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病史,她讲到自己被束缚带捆绑在床上。“让你等上整整一夜,直到有人有空来看看你,因为他们打算和你聊聊了。他们又怎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拿到牛津大学硕士学位的那一年,艾琳留在英国,一边继续话疗,一边寻找出路。她去牛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做义工,这段经历让她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离开的时候,艾琳捧着病人们送给她的卡片,反复念诵那些感谢词——这些卡片比牛津的毕业证还更珍贵,还更让她自豪。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从迷雾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艾琳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病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接下来进入我最为惊讶也最感兴趣的阶段——神奇的“话疗”。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对于心境障碍或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精神分裂的治疗则毫无价值——与“疯子”如何交流?药物治疗是唯一选择。那个时代,欧美对于精神类药物的研发硕果累累,民众对此抱有信心。艾琳的父母听闻女儿已在服药,如释重负——这就对了,只要按时服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