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2025-08-26 18:52:53)

记得那是个很冷的冬天,天还是黑漆漆的,我和恩奶睡在二楼亭子间里,就在后门之上,先是后门传来咚咚咚地一阵敲打声,然后姆妈来到亭子间和恩奶说:“姆妈,来了来了“,像是早就预料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应该还是有些预兆的,那时余兴坊里已有近十家被抄了。刚开始抄家,大多是工作单位来抄的,可后来连退休的和无工作单位的家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5-08-21 20:46:58)

自记事起,我便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也许是受江浙与本地方言的影响,上海人的称谓很特别,叫祖父为阿爹、叫祖母为恩奶、叫爸爸为爹爹,叫妈妈为姆(抿嘴发鼻音)妈,叫姨祖母(祖母的妹妹)为阿嫡。我家是个不算小的家庭,小时候一日三餐是唯一全家(除了爹爹以外)聚在一起的时候。客堂正中一张加了杂木台面的红木八仙桌,沉重得难以挪动。吃饭时爷爷朝南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很抱歉,我对人文摄影的涉猎不深,也讲不出太多的道道,只记得自己拍时靠感觉,后期找故事。拍时靠感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快速设定快门,光圈和ISO,因为人文摄影一般不像风光摄影,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试拍,人文摄影需要及时做出决定。第二是快速找出主题,几乎就是靠直觉回答:”要拍啥?“,不需要细想,多拍几张回家再说。快速设定还包含一个窍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记得有过报道,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面对海量的风光片子选稿时说过,不是晨暮之光,一律不看。确实,由于现代的风光拍摄点基本都拍烂了,拍摄者自己看着过瘾,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唯一能真正感动自己的其实就是光,那种白天看不到的晨曦之光,或者暮色茫茫之下的迟暮落日之光。在这种光色下的目标物,不论是山峰还是峡谷,能由不同凡响的光影描绘出动人的画卷。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图一,抓蛇吃的红尾鵟(RedTailedHawlk),600mm,f4,1/6400s,ISO640,Canon1DX,EF600mmf4,5/2016图二,雀鹰(Kestrel),840mm,f5.6,1/1600s,ISO1250,CanonR5,EF600mmf4+1.4x,6/2024图三,红尾鵟(RedTailedHawlk),600mm,f4.5,1/3200s,ISO800,Canon1DX,EF600mmf4,7/2016图四,雄性暗背金翅雀(LesserGoldfinch),840mm,f5.6,1/3200s,ISO800,Canon1DX,EF600mmf4+1.4x,5/2018图五,雄性家雀(HouseFinch),400mm,f5.6,1/1600s,ISO50...[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图一,马里兰州,空中搏斗的白头鹰(BaldEagle),600mm,f4,1/2000s,ISO1600,Canon1DX,EF600mmf4,11/2014图二,马里兰州,打鱼归来的白头鹰(BaldEagle),840mm,f6.3,1/3200s,ISO800,Canon1DX,EF600mmf4+1.4x,11/2014图三,墨西哥湾,蓝脸鲣鸟(MaskedBooby),200mm,f2.8,1/5000s,ISO640,Canon5D3,EF70-200mmf2.8,2/2015图四,非洲,战雕(AfericanMartialEagle),600mm,f6.3,1/4000s,ISO1600,Canon5D3,EF600mmf4,2/2014图五,非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图一,白尾鸢(WhiteTailedKite),560mm,f9,1/2500s,ISO640,Canon1DX,EF400mmf5.6+1.4x,1/2018图二,加州野雉(CaliforniaPheasant),600mm,f4.5,1/1250s,ISO200,Canon1DX,EF600mmf4,10/2015图三,北方鹞(NorthernHarrier),600mm,f4,1/4000s,ISO400,Canon1DX,EF600mmf4,10/2016图四,穴小鸮(BurrowingOwl),600mm,f4,1/1250s,ISO1000,Canon1DX,EF600mmf4,6/2018图五,仓鸮(BarnOwl),840mm,f5.6,1/125s,ISO2500,Canon1DX,E...[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摄友里通常叫鸟类摄影”打鸟“,这“打鸟”既有端起长枪大炮,每秒十几张的突突过瘾,更指用超长镜头在狭窄的视角里对焦的难度,其实打鸟要比打枪难得多,我既打过枪也打鸟,所以知道实情。 打鸟艰难的不光是对焦难,找鸟也难,要事先知道鸟的种类,习性,栖息地,迁徙路线等等。另外,也要预测鸟类的大小和动作规律,以便预设景深和快门。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这篇其实是个五年前的老故事,值得记一笔的原因是经此一疫,今后再也不会以一己之力造房子了,力不从心,谨记谨记!2019年经过几年的观察和体验,觉得2016年从3000呎的二层楼大房,搬来这1600呎的退休平房,需要有一个扩展,这样可以多一个四面有窗的阳光房,方便观赏每天东边日出的山景。另外把居住面积扩大到2000呎的同时,也扩大了厨房电器的摆放面积。说干就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6月18日,星期三,晚饭后不久,后山遭遇祝融,先是远处浓烟弥漫,天上两架救火直升机轮流到后院附近的水库汲水,再去远山救火。我赶忙收拾救急物件放入车内准备撤退,未几便见火势跳过了山梁,总共也就十五分钟时间,火势已经烧到了我后院外的近处。由于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紧急情况,略微慌乱,待撤退令下,逃命要紧,全家上车急急驰离了着火的区域。 停在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