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过报道,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面对海量的风光片子选稿时说过,不是晨暮之光,一律不看。确实,由于现代的风光拍摄点基本都拍烂了,拍摄者自己看着过瘾,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唯一能真正感动自己的其实就是光,那种白天看不到的晨曦之光,或者暮色茫茫之下的迟暮落日之光。
在这种光色下的目标物,不论是山峰还是峡谷,能由不同凡响的光影描绘出动人的画卷。当然,得到动人的风光摄影作品,还与掌握了光影的风光摄影者的跋涉能力成正比,更与餐风露宿的寻光努力成级数比。
================================
图一,美国犹他州,布莱斯峡谷(Bryce Canyon)。布莱斯峡谷在犹他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看红沙岩柱的地方,与丹霞地貌不同,它是hoodoos地貌。第一天踩点后我们就住在国家公园里边的酒店,这样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在日出前赶到拍摄点。我的那支Canon 16-35mm 2.8L 的星芒永远不会负我。
19mm, 1/4s, f22, ISO 200, 16-35mm f2.8, Canon 5D3, 12/2012
图二,美国怀俄明州,大提顿山(Grand Teton)。大提顿很雄伟,要拍全而且要有倒影,只有一个拍摄地点,就在191号公路边上的一个沟里。那天早上很冷,到达时太阳还没升起,可是摄影者已经排得满满的了,没有太多的选择,找了个机位,等太阳升起时拍了几张,感觉水里鸭子搅起的水波到是蛮灵动的。用的是三级联动曝光,就是自动一次拍三张,加曝一张,正常一张,减曝一张。
44mm, 1/8s, f16, ISO 100, 24-70mm f2.8, Canon 1DX, 9/2021
图三,美国华盛顿州,雷尼尔山(Mt Rainier)。雷尼尔山最有名的是山花烂漫,可是由于高海拔,每年的开花季节都随气温而变得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在七月赶去时,离花开还有一周以上,所以算是扑空了,但还是留下了雷尼尔山的雄姿,以及无数蚊虫叮咬的肿块。22mm, 1/8s, f11,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5D3, 7/2014
图四,美国加州,雪中的优山美地(Yosemite)瀑布。像所有的加州人一样,去过无数次优山美地,可是雪后访问却是仅有的一次,到达时雪后放晴,离开时鹅毛大雪,夜宿时几乎把我的吉普给埋了,那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是离开时所拍,画面经过黑白处理。22mm, 1/80s, f100,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2011
图五,美国加州,雪后的酋长岩(El Capitan)。同一次的优山美地之旅,在到达时所拍。18mm, 2s, f22,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2011
图六,美国科罗拉多州,雾中的秋叶。这片子摄于科罗拉多州的耿纳森国家森林(Gunnison National Forest),耿纳森国家森林是一片连绵不绝的山脉湖泊,山上遍布着同根而生的白桦树林,一到秋天,金色白桦树叶的山林连绵不绝,但是雾中的秋叶比较少见,我就遇上了一场大雨,开车盘旋上山时,从后视镜里看到雨雾之中非常有灵气的一个画面,彷佛穿行在了黄山云雾间一般,于是赶快把车停在路边,来不及换广角镜了,拿着标准镜头就拍下了这个画面。雨雾稍纵即逝,刚才还是大雨滂沱,转眼却是雨过天青。
50mm, 1/15s, f5.6, ISO 100, 50mm f1.4, Canon 7D, 10/2011
图七,美国加州,毕晓浦(Bishop)的东塞拉山脉(Eastern Sierra)的日出。这是在iPhone 连拍还未出现的年代,由八张全幅片子拼成的风景片。
35mm, 1/4s, f11,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0/2010
图八, 中国新疆,喀纳斯湖。这是在天亮前赶到喀纳斯景区的山上,在雾即将散去而天边刚开始日出时拍的片子,现在回忆起来却只记得冷,双脚冻得直跳,山坡上的牛粪都冻得邦硬。
160mm, 1/40s, f11, ISO 100, 70-200mm f2.8, Canon 5D3, 9/2014
图九,美国加州,395号公路的新月。这张片子是在自驾去东瑟拉山区(Eastern Sierra)拍秋叶的路上抓拍的,当时天色转暗,急着沿395号高速公路,向北开往酒店。正开着,突然天上的余光变成粉红一片,要比平时日落的红霞大得多,急急地把车停在高速路边,来不及转换拍风景的设备了,手持打鸟的长镜头拍了几张,只几分钟的时间,天上红色退尽,只留一轮明月高挂天空。
400mm, 1/10s, f11, ISO 100, 400mm f5.6, Canon 7D, 10/2010
图十,美国加州,麦克威瀑布 (Mcway Falls)。麦克威瀑布在著名的加州1号公路边上,在大瑟尔路段(Big Sur),因为面朝太平洋,只有日落西边时,才有比较好的光照,因为已经禁止去到海边,所以任何人的取景和视角,都是千篇一律的。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光和慢快门下海潮的动态。这张片子用了30秒的长曝光来渲染水的流动,当然还加了灰镜来防止过曝。
30mm, 30s, f4.5,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10/2011
图十一,中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摄于北疆五彩滩风景区,等了很久,太阳都已经下了山,仅剩下的余光中,缓缓骑马走来归家的牧民。
115mm, 1/800s, f4, ISO 4000, 70-200mm f2.8, Canon 1DX, 9/2014
图十二,希腊米科诺斯岛(Mykonos),爱琴海日落。这张片子拍摄于希腊的米科诺斯岛,是我坐地中海游轮时因心脏不适,被NCL中途抛下之地,但是拍这张片子的时候心情不错,既来之则安之嘛,居然还拍到了一架经过的飞机。
53mm, 1/250s, f11, ISO 400, 24-70mm f2.8, Canon 5D3, 9/2015
图十三,中国新疆,牧民转场。每年入冬之前,北疆的哈萨克牧民都要从深山里把牛群和羊群,赶下山,去到低海拔的地方扎营或去家中的畜舍过冬,这个过程就叫转场。从远山上白桦林的金黄树叶可以看出,气温已经明显下降了,转场的牧民们一波一波连绵不断,扬起的尘土像迷雾般地伴随着他们远去,一片兴旺祥和的景象。
65mm, 1/160s, f8, ISO 200, 24-70mm f2.8, Canon 5D3, 9/2014
图十四,美国怀俄明州,莫尔顿谷仓(Moulton Barn)。这是由摩门教徒当年兴建的苦居之地,谷仓是百度的翻译,其实美国西部的Barn,不仅仅是谷仓,也包括农舍,马厩,甚至畜棚等等在内的,一个大屋顶下的生活区域。莫尔顿谷仓在美国怀俄明州靠近大提顿国家公园的地方。饱经沧桑的谷仓与遥远的刀削斧劈的山峦遥相呼应,非常震撼。片子用改装的数码红外相机拍摄。
33mm, 1/25s, f16, ISO 100, 16-35mm f2.8, Canon 7D, 9/2021
图十五,亚美尼亚,亚拉腊山(Mount Ararat)。旧约《创世纪》里记录的诺亚方舟停靠的亚拉腊山,位于现今的土耳其境内,这是从亚美尼亚往南拍摄的亚拉腊山,如果从土耳其境内往北拍,左边的山头就会比右边高了。据说老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间谍被识破,就是因为搞反了。
70mm, 1/8s, f22, ISO 100, 24-70mm f2.8, Canon 5D3, 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