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2006-09-22 17:07:45)
下一个
之前跟三十逗趣的时候提到了情书,忽然多想了三五点。进来窥探的朋友,别以为我要写一封公开的情书,或者公开自己的情书,我只是想到了情书内容和样式的演变,很想把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跟大家分享。
关于情书这两个字眼最初的了解,可能来自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斯汤达的《红与黑》或者海涅、普希金这样古典浪漫诗人的传记。古典作家直抒胸臆,毫不遮掩地讴歌爱情,如痴如狂,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少男少女。今天这种癫狂的残迹依然可以在日韩剧里找到,却在欧美戏里面绝迹了,不免令人慨叹世风变化之巨。
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关于情书的概念可能别具特色。我倒回去想中国的文学文艺作品提到情书的场景,很多是土得掉渣的。比如路遥的《人生》,贾平凹的《废都》,还有各式各样的《XX青年》《XX妇女》《XX家庭》杂志里面记载的普通人的经历,心情和体验。总的感觉是,文化不多的,写情书会比文化多的多得多,随便一个破纸条,也可以作为情书的载体,传递了爱意,却流失了浪漫。
比较雅致的情书的出现,可能要拜琼瑶阿姨的戏和席慕蓉嫂嫂的诗歌,中式偶像剧和滥情诗歌风行起来之后,情书也有了长足发展,那就是恋爱中的优胜美句批量生产,情书的独特性立即丧失殆尽,恋爱主角无论任何阶层人等一律操标准的恋爱腔调。情书标准化再后来更是受到手机通讯的强化,短信,彩铃等等都加剧了情书标准化的发展。
情书的内容,风格,标准在变化的时候,情书的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懂事的时候,我知道小孩子们写情书会扯练习簿,而大人写情书会从单位里顺有着单位通栏的信笺。幼小的我就有一点鄙视这样的情书载体,因为我的脑子里满是歌德,海涅,普希金的鹅毛笔和可能是舒伯特用来写小夜曲的乐谱的纸做的信笺。我一直坚信载体的选择不关乎海枯石烂,但影响爱情的浪漫。而我自己收到的第一封认真的情书来自日本,情书写在半透明的布满水印雪花的信纸上,那时,东京正飘着大雪。我惊异于情书和载体完美的搭调,可是当我跑遍北京各大商场寻觅花样信纸的时候,才知道现实其实一点浪漫也没有,几乎所有商店只卖一种信纸,信纸上还赫然印着 北京电车三厂印制 的字样,我至今纳闷电车厂跟信笺有什么关系?多年以后,日本出了一个爱情喜剧,叫做《电车男》,居然也跟电车有关系,不过此电车不是彼电车而已(哈哈)。
若干年后连北京的农贸市场都开始卖花样信纸(纸的质量太次,花样却很像个样子,因为花样是盗版的,纸确是一分钱一分货的)的时候,我确认定,我不会再需要花样信纸了,因为那时有了email。email的出现,并非只有负面影响------让世界各国邮政局立即陷入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它的一个积极意义,就是让情书投递变得很简单。一份精心设计,用各色水笔在精美的贺卡之类的介质上打造,并以吻封笺的情书,却很可能因为主人的懦弱而永远不可能被送到对方那里,多少爱情故事被湮没在摇篮里。但是,email
却可能成就最不可能的爱情。世界各个角落的猴头马面都可能用email来把自己装饰成天使,丘比特乱放箭时代终于到来,网恋早已硕果累累,你爱上的究竟是天使精灵,还是牛鬼蛇神,到离婚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哈哈。(这里只是对网恋善意地反讽,其实我自己坚信网络时代最浪漫的爱情故事中肯定包含很多网恋的案例,我是乐观的歌颂者,尽管看到了很多的失败)。而手机短信,铃声等等都是情书的最现代的载体。
不知道你怎么写你的情书,如果你还在吟唱海涅普希金,你太古旧;如果你还在琼瑶和席慕容,你太小家子气;如果你韩腔日调,你其实没有你自己。信不信由你,情书没有经典,没有模范,连篇累牍的嗫嚅表白有可能敌不过一小段强加于人的半素半荤的段子,手机短信情书风靡就是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