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黑帮形象”确实深深刻在全球流行文化里,从电影《The Untouchables》(《铁面无私》)到《芝加哥》这座城市的绰号“风城”,许多人提到芝加哥,就立刻想到霓虹灯、枪声、地下酒吧、黑帮械斗等等。
冬天的密西根湖边,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行人的脸。湖水灰蓝,天色低垂,我坐在里面的咖啡馆的窗子上结着一层薄霜。行人们缩着脖子快步而过,谁能想到,这座如今安静优雅的城市,曾经被称作“美国的罪恶之都”。除了黑帮历史,现在也经常听见人们谈起芝加哥经常发生的枪击案就谈虎色变,如果是第一次来访芝加哥,心里不免有一丝顾忌和担忧。
芝加哥的黑帮传奇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美国实行禁酒令,合法的酒精被禁止,地下酒吧反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走私酒类成了暴利生意,暴力与权力在街头交织。最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是阿尔·卡彭——一个同时握着雪茄和汤米枪的人,他控制了整个南区的酒类走私,每年非法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他穿着考究,出手阔绰,也残忍冷血。1929年的 “情人节大屠杀” 让全国震惊:七名敌对帮派成员被伪装成警察的人枪杀在仓库里,鲜血染红了雪。那一刻,芝加哥成了黑帮神话的中心。
后来,人们在电影《The Untouchables》(《铁面无私》)中看到了这段传奇。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联邦探员艾略特·内斯,与他的 “铁面无私小队” 誓要击垮卡彭。影片里那句经典台词: “他们拔刀,你就拔枪” ,成了芝加哥暴力时代的注脚。但现实中的结局更具讽刺意味——卡彭不是被枪手打倒,而是被税务局的审计查账击溃。芝加哥的黑帮帝国,最终倒在了法律和账本面前。
战后的芝加哥慢慢洗去了硝烟。黑帮家族从公开的暴力转向隐蔽的商业运作:赌场、建筑、工会。到了今天,芝加哥早已不再是那种“枪声城市”。现代的犯罪更多是社会问题的投影——贫困、不平等、教育缺失——而非昔日那种拥有全国影响力的 “黑手党” 。警方和社区组织不断努力,通过教育与就业计划,减少青少年卷入街头暴力。
诚然,芝加哥每年经常有枪击案件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整座城市都“不安全”。大部分暴力事件集中在芝加哥南部的少数几个社区,例如Washington Park, Englewood, West Englewood,Garfield Park, 等等地方,这些区域往往远离旅游区与市中心。芝加哥的主要景点——如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园、艺术博物馆、湖滨步道——白天和晚上都有明显的警力与人流,安全度远高于外界想象,几乎不会感到危险。你在密西根大道、千禧公园或艺术博物馆听歌看雪喝咖啡时,被子弹击中的概率,大约等于中彩票。更现实的危险是:你可能被冷风冻到后悔没穿秋裤。
芝加哥有时确实风大到离谱,以至于“风城”(Windy City)的称号常被误解成“气候名片”。其实这名字当年是记者讽刺芝加哥政客“吹牛太多” 。也就是说,芝加哥的风,既来自天气,也来自嘴巴。
总而言之,芝加哥不是一座“危险的城市”,而是一座“被误读的城市”。它有伤痕,更有温柔;有阴影,更有光彩。
真实的芝加哥:今天的芝加哥,是艺术、建筑、美食与思想的交汇点: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人们凝视梵高的《卧室》;在密西根大道,现代派建筑闪烁着钢与玻璃的光芒;在河畔的咖啡馆,人们谈文学、谈设计,也谈球赛。这里有爵士乐、湖风、大学、期货交易所、现代剧场,还有一种属于中西部的坚韧与温度。黑帮的芝加哥,是二十世纪的影子;创意与文化的芝加哥,才是二十一世纪的真实。所以,当有人提到芝加哥时,请不要只想起阿尔·卡彭和每年发生的枪击案。只要你不去上面提到的几个区,你就没有危险。请记起芝加哥的风——从密西根湖吹来的自由的风,它早已吹散了烟火,也吹亮了一座城市的灵魂。这里是海明威的故乡,这座城市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你品味。芝加哥是一个地地道道伟大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