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2014年拍的一部片子,这是我曾经极力推荐要看的一部电影,人生苦短,好书必读,好友必交,好电影必看,这是我的原则。现在我再看这部片子,依然让我震撼和感动。很少有电影会让我在结束字幕升起之后还需要十几秒钟,才能从椅子上回到现实世界。《星际穿越》就是那样的一部电影。
Hans Zimmer 的配乐实在是棒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理解这部电影的钥匙。第一次听到《Cornfield Chase》,是在影片一开始——库珀驾驶着农场里的皮卡,穿过玉米地追逐那架失控的无人机。那段音乐既轻盈又辽阔,像是命运在给他发出一个提示:这个世界把你困住了,但宇宙还在等你。
而在《No Time for Caution》那段最著名的 docking 对接戏里,音乐不是伴奏,是推进器。当飞船在黑洞引力搅乱的残骸里疯狂旋转时,音乐像巨浪一样把你拍进去——你不光是观众,你是在飞船里一起眩晕的乘客。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音乐不仅能表达情绪,还能表达物理世界的规模。在这部电影里,音乐和引力一样:能牵引、能扭曲、能把你从一个维度拖向另一个维度。
我觉得没有给与Hans Zimmer奥斯卡奖实在让人遗憾。
这部电影最容易看不懂的地方,在于它的科学不是“装饰性的概念”,而是剧情本身的逻辑。库珀踏上旅程,不是为了英雄主义,而是因为地球粮食逐渐枯竭,人类正在以最平静也最绝望的方式走向灭亡。NASA 在地下秘密重建,寻找可供迁移的新星球,而 wormhole(虫洞)突然出现在土星附近——这是剧情的第一道科学大门。
接下来,影片的每一个关键场景都依赖真实物理:
巨浪星球:因为绕着巨大黑洞运行,时间被极度拉伸。他们在那待了一小时,地球过去了七年。黑洞“加刚图亚”:不是画的,是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算出来的真实模型。还有五维空间:库珀坠入黑洞后进入“高维空间”,那里没有线性时间,过去与未来像一整个房间一样摆在眼前。这些并不是诺兰的幻想,而是 Kip Thorne——一位真正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亲自写进电影框架里的理论。这是唯一一部可以拿去给物理学学生当教材的科幻片。
电影里的情感不是装饰,而是穿越时空的力量。影片越科学,情感越猛烈。明明讲黑洞、虫洞、五维空间、引力场,但真正让我泪目的,是一段父女情。库珀离开地球那一幕,女儿墨菲哭成泪人,死活不让父亲走。等他穿越宇宙再回望,她已经从小女孩长成了老人,而他仍停留在离家那一天。跨越几十年的父女情,在飞船屏幕和地球上尘封的录像里慢慢累积,那种情感密度,即使没有一句煽情台词,也足以击穿屏幕。宇宙很冷,时间很硬,但爱这个东西——好像能破开所有维度。库珀在五维空间敲动书架,用摩斯电码跨越几十年对女儿说“我在这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人类探索宇宙的理由,从来不是为了更远,而是为了回家。科学把他们分开,爱把他们连上。这是影片最残酷、也是最温柔的部分。
我震撼的不是电影特效,而是里面的科学和感情,音乐和故事在这部电影里同时抵达极限,并在银幕上汇合:科学给出了宇宙的形状,音乐给出了宇宙的情绪,故事给出了穿越宇宙的理由。
这种罕见的契合,让电影不再仅仅是电影,而是一种体验、一次沉浸、一次让人胸口发紧的“情绪坍缩”。
看完之后,我真的觉得自己像是从黑洞里走了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