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童年
作者:彭涵娜
一条被人工改写、环镇而流的河,将他故乡慵懒地分成三瓣。这是他心中世界的归处;而那由三位家长用智慧与温柔,藏于错落山墙之后的私密天地,是她整个世界里最初与最后的温柔之乡。
我的故乡
我出生在江南一个水汽氤氲的小镇。那是个被时光轻轻遗忘的角落,青石板路上常泛着昨夜未干的雨痕。一条名字早被淡忘的小河,从镇南的矮山蜿蜒而下,像一条银色的丝带。它并非天然生成,而是某一代人用锄头和木桩改写了走向。河水被引到镇子里绕上一圈,再回到下游,与新安江温柔相拥。
在镇中心的小学校前,河流忽然打了个慵懒的弯,几乎贴着岸边回转。那一弯水像是犹豫着的心口,把镇子分成三个方向:上游、下游,还有中间一片短暂的停留之地。
如今,杭州到黄山的高速公路像一道利刃,在新安江畔划出笔直的轨迹,把我们的小镇抛在身后。每次路过,望着车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那黛瓦白墙的轮廓总让我心头一紧。在别人眼中,她只是路边被忽略的一角;在我心里,却是整个世界的归处。
儿时的记忆里还没有这条冰冷的高速路。只有那座横跨三向水域的老桥,像被撕成三片的旧信纸,却又顽固地用桥面将它们重新连在一起。桥头的三处分岔小路,是小镇伸向外面的手指,也是游子归家的方向。它们既能带你回家,也能让你走得更远。
小镇很小,被那条多情的小河和河湾处的学校自然分成三瓣。校门正对着河水转弯时留下的柔美弧度,对岸便是庄重的镇政府大院。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守在河湾顶端,背后紧贴着同样肃穆的派出所。两个院子背靠背站着,像一对沉默的兄弟,一个面向热闹的市集,一个守护着镇子的安宁,虽然各自忙碌,却由一道不显眼的小门连接在一起。
派出所前的那片空地,后来成了市民广场。但在我的记忆里,它永远是逢集时的热闹:二五八日的清晨,十里八乡的人挑着担子赶来,空气里混着新摘蔬果的清香和油炸果子的甜腻,吆喝声、脚步声、笑声交织在一起。
小河两岸,白墙青瓦的民居临水而立。虽高低错落,却因同样的黛色屋顶和斑驳墙面,在晨雾里勾勒出和谐的轮廓。它们像是沿着水流自然生长出来的,就连偶尔的歪斜,也像是特意留出的呼吸空间。
我家离校门不过五户之遥,是幢三开间的三层小楼,对称的格局显得格外端庄,正对着镇上最热闹的街道。上学放学,我总踏着刚铺好的青石板路往返。
小楼的后身因着河湾的弧度,意外围出一片私密天地。两侧邻居的山墙错落着角度,将后院围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看似随意的布局里,藏着三位家长不动声色的温柔与智慧。
我并非作者。作者只是授权我在外网发布她的作品。
作者退休前是一位小学教师,毕业于师范学院。她的文笔一向很出色,但据她说,这部回忆录仍经过了她反复多次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