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选修创文的《小说精训工作坊》,需要写一篇不超过3000字的短篇小说的范文,以得到授课老师的许可。我选了我的《后半生》中的一个可以独立的小故事,略加修改,正好3000字。以下是这篇题为重燃盼望的短篇小说:
30多岁的宋丹宁又怀孕了,她前面四次的生产都很顺利。这一次却困难重重,先是怀孕5个月,她被检查出妊娠期糖尿病。
她妈妈邓海鸥对她说:“感谢主!我和你爸爸带着你弟弟宋丹羽在尼泊尔宣教15年后,去年因为我的继母利百佳得癌症,神让我们夫妇回到美国,好照顾姥姥姥爷。好在你姥姥姥爷80多岁了,身体还算健康,姥姥的癌症治疗,恢复得也不错。你的双胞胎女儿路德和利百佳第二9岁,儿子摩西6岁,大卫3岁,如同你和丹羽小时候,你亲自在家教育。我和你爸爸可以全力照顾你,姥姥姥爷又主动提出不再参与任何影视剧和话剧,音乐剧的演出,就是为了搭把手,来帮着照顾你和4个重外孙儿女。所以,你不用担心,妊娠糖尿病是小病,好多孕妇都得过,照样生出健康的婴孩”。
丹宁的手指被反复扎针检测血糖,已有些微红肿,手背上偶有淡淡的瘀青,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是餐前餐后的数据点。白米换成了糙米,小蛋糕换成了无糖豆浆。每一餐都掐着时间测血糖,每一次下厨都像一场计算营养的考试。她的手机里装了记录血糖的App,每天提醒她“别忘了散步”“该测血糖啦”,她感到焦虑与内疚交织。
她的妇科医生也安慰她说“妊娠糖尿病很常见,控制好饮食就能顺利分娩”。
医生嘱咐她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碳水,她便几乎断绝了自己最爱的水果和甜品。每天按时扎手指、记录血糖、散步,一分不差地执行。旧约中,丹宁最喜欢亚比该这个智慧,敬虔的妇女,她的英文名字就是亚比该。她和丈夫但以理牧师商量后,决定给这个女婴取名,亚比该第二。
丹宁经常对家人说:“我要让亚比该第二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
终于熬到孕期7个月,一次检查时,妇科医生发现了胎儿的心跳不正常,让家人即刻带丹宁去医院急诊。医院也很快采取保胎措施,作了所有的努力。最后却还是不得不宣布,胎死腹中。还要作引产手术,取出一个死的女婴。从小在旧金山出生的丹宁,10岁离开公立学校,由妈妈和爸爸在家教育;14岁时在圣地以色列和11岁的弟弟还有其他10个在家教育的孩子们一起在约旦河被对古吉拉特印度教徒宣教的宣教士姥姥姥爷亲自受洗;18岁她搬来路易斯安那州读基督教大学的圣乐专业,在大学校园团契与比她年长1岁,同样来自在家教育背景的美国男孩但以理相恋。她23岁时,两人订婚,24岁结婚,25岁有了双胞胎女儿以后,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和家庭。丹宁和但以理一起在教会全职服侍,不到30岁,但以理被按立为牧师,一家人受到会众的支持。一生被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小姨,舅舅和弟弟的爱包围,一直平顺的丹宁,从来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挫折,亚比该第二的夭折,她崩溃了。
葬礼过后,丹宁不出卧房的门。家人轻轻敲门,丹宁背过身不理,把自己封进了一个安静的黑洞。早晨她很难起床,起身的动作像搬动沉重的石块;晚上她辗转反侧,常常在凌晨三点盯着天花板发呆。她吃不下东西,体重在一个月内掉了十斤。任何一点与小婴儿有关的细节都会刺痛她,衣柜里翻出一只小孩子的小袜子,卧室角落里落满灰的孩子们的小画本,甚至阳台上晒的小利百佳第二种的花草,都让她泪如雨下。
妈妈,小姨狄波拉还有在家教育联盟的几个妈妈,联手帮着带丹宁四个孩子的教育和抚养。但以理虽然也难过,教会的服侍很多,他还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对妻子丹宁百般体贴和爱护。海鸥和思浓夫妇决定暂时住在丹宁家,帮着照顾,姥爷提摩太(中文名字邓中原)和姥姥利百佳(中文名字林北佳)每天都来看望丹宁。但以理已经陪丹宁看过心理医生,她每天服药。3个月后,丹宁的情况没有好转,她不能正常生活,全凭家人的照料。
海鸥每天烧好汤饭,轻轻推门,把热气腾腾的碗放到丹宁的床边。狄波拉陪着丹宁,不多说话,只是握着她的手。但以理的母亲特瑞萨也经常过来帮忙,思浓轻声哼着丹宁小时候的催眠曲。整个家围成一堵厚实的墙,把丹宁紧紧护在里面。
一天早晨,姥姥利百佳端着一杯温水走进丹宁的房间,她把窗帘拉开,让温暖的阳光涌进昏暗的房间。丹宁才三十五岁,本该是容颜正盛的年纪,如今却眼眶深陷,眼白里布满细细的血丝,整日浸在泪水与失眠后的浑浊里。她的眼神空茫,似乎看向前方,却什么也没有真正映入眼底。偶尔聚焦,又很快黯淡下去,仿佛光亮被吞没。眉毛紧拧着,鼻翼因为哭泣而微微泛红,鼻尖失去了应有的灵动。她的嘴唇干裂无色,紧紧抿着,仿佛所有欲言又止的悲痛都被压在齿关之间。面色苍白,原本圆润的脸颊瘦削下去,肤色因长期郁结与不眠变得灰暗。她的神情没有焦点,只是呆坐着,像一尊尚有体温却失去生气的雕像。
84岁的利百佳坐在丹宁的身旁,难过地看着她。丹宁知道姥姥这一生,起伏如同惊涛骇浪:曾经在绝望中两次试图轻生;在两段多年痛苦煎熬的婚姻中,承受了难以言说的孤独与羞辱;60岁那年,终于与心心相惜的姥爷提摩太步入婚姻殿堂,本以为余生能安稳温暖。她唯一的独子保罗,从印度宣教回来不久,意外遭遇车祸,骤然离世。但她没有被彻底击垮,多年信仰的根基支撑了她,她带着泪水继续行走在十字架的道路上。半年前,姥姥刚做了乳腺癌手术。如今他们一家三代人走在对印度教徒宣教的路上,把失去保罗的痛化作燃烧的火,传递给更多失丧的灵魂。
她望着外孙女,那张被丧女的痛苦扯得苍白的脸,仿佛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伸出布满青筋的手,轻轻覆在丹宁的手上,声音低沉却坚定地说:“丹宁,亚比该第二走了,我们谁都舍不得。但你不能跟着倒下,这个家还有你的丈夫和四个孩子,他们都需要你。你和但以理是教会的牧师,会众也都仰望你们的带领。你和狄波拉常常教导其他的姐妹和家庭,要敬虔爱主,你们得到过很多的称许。神重用你的口,也要用你的生活态度来激励更多人去战胜仇敌的攻击。就像约伯说的,曾经风闻神,后来亲眼得见主。小亚比该在天父的怀里,她一定希望你还能笑,好好活下去“。
姥姥这些话在丹宁封闭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泛起微小却持续的涟漪。
起初,丹宁只是被动地跟着家人走出房子,在前后院里看看天地。后来,她会主动去厨房帮忙,哪怕只是洗几片青菜。两个月后,家人第一次看到她端着一杯热茶,主动加入客厅的谈话时,气氛安静了一瞬,接着像春天一样缓缓舒展开。她重新开始操持家务和照顾孩子们的在家教育。欢声笑语在这个家里重新满溢,他们也都可以不忌讳地提到亚比该第二的名字。因为她的身影依然留在家里,她那看不见的身形已经刻在很多人的心里。悲伤不会消失,只是换了形状,安静地躺在生命的深处。
日子像缓缓流淌的河水,带着不经意的温柔。一年后,一个健康的男婴在家人的守候中出生。产房外,当护士把孩子抱出来的那一瞬,提摩太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掉了眼泪——他轻轻摸着小曾外孙子的脸,像抚摸着一朵刚盛开的花。但以理和丹宁,以诗篇73篇的作者亚萨给儿子命名。
再过2年,丹宁又生了一个女儿,按照使徒行传16章的莉迪亚起名。利百佳握着小曾外孙女软软的小手,喃喃说:“像她姐姐小亚比该“。
丹宁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眼中闪着泪光,但这泪水里已没有撕裂般的疼,而是被神治愈后的感恩。家里恢复了久违的热闹,客厅的玩具总是散落一地,厨房飘着姥姥和姥爷做饭的香气。晚饭后,但以理会抱着两个小孩子在院子里和其他四个大孩子一起追逐嬉笑。
每当丹宁看着丈夫和六个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耳边仿佛会响起舅舅保罗那熟悉的笑声和亚比该第二在腹中的胎动。她知道,失去的爱并没有消失,而是化成了新的生命,在家人之间继续传递。
她在心里对离去的亚比该第二说:“你看,你又有了一个新弟弟和新妹妹,我们都好好的,也都盼望着和你,还有亲爱的家人们在天上的永恒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