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社会
(2025-10-26 22:25:07)
下一个
题记:题记:人生是一路向前的旅程,总在不经意间走出一个圈子,又踏入另一个天地。不论身在何处,都有一方天地为你守护。
六十三岁的老杨站在昆士兰州黄金海岸的沙滩上,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弯腰拾起一枚被海浪打磨得光滑的贝壳,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在青岛出差时捡过的另一枚。那时他还是某国营大厂最年轻的副处长,贝壳被随手丢进办公室抽屉,再也没拿出来看过。
退休前,老杨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从技术员到厂长,他在这家万人大厂画了整整四十年的圈子——每天早上七点二十进厂门,下午六点十分离厂,连走路时皮鞋踩过的地砖缝都成了固定轨迹。应酬时喝的酒是固定的茅台,说的话是固定的官腔,连笑容的弧度都经过精心丈量。
直到三年前体检单上那个刺眼的三高诊断,像一记闷棍敲醒了他。儿子在布里斯班成家立业后,老杨终于办了移民。临行前,他烧掉了所有工作总结,却鬼使神差地留下了蒙尘的胡琴——那是他九岁时,在京剧团当琴师的爷爷手把手教他的第一件乐器。
昆士兰的蓝天绿草起初让他欣喜,但新鲜感褪去后,老杨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他试过高尔夫俱乐部,可挥杆时总想起国内的应酬;参加过华人商会,却发现在商言商的氛围更令人窒息。某个黄昏,他路过布里斯班唐人街的华人活动中心,隐约听到板鼓声,腿脚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
戏台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正在排练《霸王别姬》。演虞姬的老太太唱到劝君王饮酒听虞歌时,眼角细密的皱纹像极了老杨母亲当年的神态。他站在台下,手指在裤缝上轻轻打着拍子,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您会拉琴?京剧社社长芳华注意到他拎着的琴盒。老杨这才发觉,自己不知何时打开了那个陪伴他半世纪的胡琴盒。
第一次参加排练,他紧张得像个第一天上学的小孩。但当琴弓触弦的瞬间,肌肉记忆苏醒了——爷爷握着他小手校正把位的温度,少年时在文化宫演出的灯光,那些被文件会议湮没的旋律,竟一个个从弦上跳了出来。
从此每周三的排练成了他最大的期盼。这个由退休教师、厨师、出租车司机组成的草台班子,却有着最纯粹的快乐。他们用超市买来的金纸做头面,把车库改造成练功房,演贵妃的广东阿姨总把醉醺醺唱成最芬芬,但没人会在意。
老杨开始尝试不同行当。唱老生时,他想起在位时不得不做的强硬姿态;演丑角时,他体会到放下身段的轻松;哪怕是龙套里的小兵,也让他悟到——人生如戏,原来每个圈子都值得认真扮演。
最打动他的,是扮演《赵氏孤儿》里的程婴。当唱到十五年我把孤儿隐那段时,他突然理解了自己父亲——那位在牛棚里还偷偷教他唱戏的老知识分子。原来每个时代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珍视的圈子。
如今老杨的胡琴声成了社区一景。澳洲邻居虽然听不懂唱词,但会跟着旋律打拍子;孙子周末来家,他教孩子画脸谱时说:你看,白脸不一定是坏人,红脸也未必是好人。就像他当过厂长的圈子,现在京剧社的圈子,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上个月原单位组织海外考察,旧部来拜访他。众人惊讶地发现,老厂长居然穿着练功服在院子里吊嗓子。告别时,曾经的办公室主任悄悄说:“杨厂长,您比以前快乐多了。”
老杨只是笑笑,送给他们每人一把彩绘脸谱钥匙扣。他知道,这些昔日同僚回到国内,依然要继续他们的圈子循环。而他自己,用了大半生才明白:生活从来不是要逃离圈子,而是找到那个能让灵魂站立起来的圈子。
当夕阳给戏台镀上金边,老杨轻轻调整琴轴,胡琴发出清越的声响。他抬头望去,台下黄发垂髫的观众们,眼睛里都跳动着同样的光。这一刻他忽然明白,这个由乡音和皮黄构筑的圈子,早已跨越重洋,与童年爷爷的琴房、与所有追寻过真我的人们,连成了同一个圆。
亲爱的朋友,你正身处哪个温暖的圈子?欢迎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起迎接属于彼此的美好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