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宗教篇》
外邦君王的受膏权:从居鲁士到川普的制度神话
一、引子:十月十三日的耶路撒冷
2025年10月13日,唐纳德川普踏入以色列国会(Knesset)。在这座兼具宗教与政治象征的殿堂中,他受到极高礼遇。
以色列议会议长阿米尔奥哈纳(Amir Ohana)的致辞成为当天的焦点。他称川普为a colossus 将被铭记于历史之殿堂(enshrined in the pantheon of history),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回望久远的历史,才能找到与之并行的身影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
奥哈纳接着说:数千年之后,犹太民族仍将记得你。他列举川普在任期间的一系列外交举措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促成多项协议、释放人质与推动停火并称这些行为将被历史铭记。
这一刻,川普的政治行动被置入了犹太民族的神圣叙事之中。对以色列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外交访问,更像是一场宗教-政治的加冕仪式。
二、宗教与历史的根源:居鲁士在犹太史观中的地位
要理解把川普比作居鲁士的深意,必须追溯犹太传统中居鲁士的象征。
在《以赛亚书》第45章,耶和华对波斯王居鲁士说:我膏你为我的受膏者,使列国降伏在你面前。
居鲁士是一位外邦君王,却成为上帝实现救赎的工具。他在公元前539年攻陷巴比伦后,允许被掳的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重建圣殿。这一举动让他在犹太史中被称为外邦的受膏者(Gentile Anointed King)非犹太人,却被赋予神圣使命。
在犹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居鲁士既是征服者,也是解放者;既代表帝国的理性力量,也代表上帝的历史意志。正是这种外邦之手成就神意的神学结构,为奥哈纳将川普比作居鲁士提供了文化土壤。
三、平行对照:居鲁士与川普
把川普与居鲁士并列,并非礼仪上的奉承,而是一种深层的历史映射。
比照项目 |
居鲁士大帝 |
川普(以色列语境中的角色) |
被视为受膏者 |
外邦人,却被称为上帝的选王 |
被比作居鲁士,被赋予受膏者象征 |
关键行动 |
允许犹太人归乡,重建圣殿 |
承认耶路撒冷为首都,促成停火与人质交换 |
历史定位 |
载入《圣经》,成为神意的见证 |
被宣称将被犹太民族铭记千年 |
象征功能 |
以政治行动完成宗教救赎 |
以外交决策延伸神圣叙事 |
在这样的类比下,川普不再只是一个现实政治人物,而被纳入了一种制度化的神话结构之中。宗教语言赋予他命定地位,使他的行为超越政治计算,进入了文明叙事的层面。
四、制度功能:神话叙事背后的政治计算
为什么以色列会在此时,以如此高调的方式,将川普神话化?其背后既有制度逻辑,也有历史策略。
1. 外交合法性的叙事包装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常通过宗教与历史符号获得合法性。将川普置于神意之下的位置,使美以同盟不再只是地缘策略,而成为文明命运的共鸣。
2. 美以联盟的再神圣化
称川普为现代居鲁士,等于以色列在制度记忆中为美国留下一席之地。盟友关系被宗教化,政治契约被转化为信仰契约。
3. 历史加冕与记忆竞争
在国家叙事中,谁能进入神圣历史,谁就拥有话语控制权。川普的千年铭记,既是赞颂,也是一种历史预埋:为未来的政治合法性提前塑造记忆框架。
4. 从短期外交到长期信仰
政治人物会消逝,但信仰叙事能延续。将川普神话化,实质是把外交成果转化为宗教记忆,以维系未来数代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五、神话化的代价:制度的张力与反噬
然而,宗教化的政治叙事,也意味着风险与矛盾。
首先,现实政策与神话话语往往脱节。中东局势瞬息万变,一旦停火破裂或盟友分歧加剧,神意加冕的光环就会反噬其本体。
其次,宗教权威可能被政治工具化。信仰一旦沦为外交修辞,其神圣性也随之削弱。制度与信仰的平衡被打破,政治就会侵蚀宗教。
再次,神话的竞争性注定带来冲突。未来其他国家、宗教或领袖,也可能争夺外邦受膏者的位置,形成叙事博弈。
最后,道德批评空间被压缩。一旦人物被神化,其行为便难以审视,制度的自省机制随之退化。
六、历史的考验:神话能否承载制度共识
将被记载千年是一种宗教誓言,也是一种历史赌注。
它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言辞能流传多久,而在于制度能否支撑这种叙事而不崩塌。
古代被神化的君王不胜枚举,最终能留存者,皆因制度吸纳了其遗产。
现代国家若想延续宗教政治的结合,必须依托法律、舆论与透明机制,使信仰转化为治理资源,而非替代治理本身。
历史不会永远被神意主导。
制度才是将信仰转化为秩序的唯一容器。
制度余响制度的淬炼
居鲁士的伟大,在于他懂得把征服转化为制度;
川普的命运,则取决于他能否把激情转化为秩序。
历史从不以热情为尺度,而以结构为评判。
那些被铭记千年的人物,不是因为他们被神化,
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最终被制度吸收,成为文明秩序的一部分。
神话可以开启信仰,却不能维持治理。
制度的淬炼,正发生在信仰与权力的交界处
当人类试图让天意之光穿过法律与行政的棱镜,
那束光会被折射成秩序的颜色。
这便是居鲁士与川普之间真正的历史联系:
前者以石碑刻下自由的宣言,
后者在现代外交与宗教叙事中,
再度唤醒了外邦王受膏的象征。
然而,真正能留存千年的,
不是被加冕的名字,
而是那些经历了火与理性双重淬炼的制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