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军工篇(第一章)》
死机靶F-35:马斯克与美国军工制度的内战
导言
2025年,美国通过了《大而美法案》,追加3500亿美元国防预算,声称将加速AI、量子、太空战力部署。
但伊隆·马斯克却在公开场合批评F-35是“昂贵的死机靶”,指出美国国防制度已被既得利益结构锁死,根本无力匹配AI战争时代的节奏。
问题不在钱,而在制度。钱越多,问题可能越隐蔽。
一、马斯克的质疑:F-35不是未来,而是“靶子”
在数次公开演讲中,马斯克多次提到:
未来战争将由AI控制的无人机主导,而F-35将成为它们的训练靶。
他的批评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系统性的。
他不认为F-35缺乏机动性,而是整个制度拒绝更新导致它“注定落伍”。
F-35之所以持续下单,不是因为它值得,而是因为制度无法停止。
二、F-35为何沦为制度的“无法退出项目”?
F-35原意在于整合三军战斗平台,但最终成了一场制度绑架的样本:
性能折中:空战性能牺牲,机动性逊色于歼-20与Su-57;
维护开销失控:后勤系统常年故障,每架年维护成本高达3600万美元;
升级滞后:软件更新冗长,传感器融合不足,AI能力明显落后。
F-35不是飞不起来,而是进化不了。
三、《大而美法案》与“审计黑洞”:预算越多,反馈越弱
2025年追加的3500亿美元国防预算,覆盖AI、无人系统、太空监控、网络战。但关键问题在于:
预算路径仍依赖旧军工体系;
国防部连续6年未通过全面审计(GAO报告);
数千亿美元投资,缺乏真实产出评估机制。
F-35正是审计失败的典型:数十年巨额投入,却无机制终止浪费。
系统性黑箱已不是异常,而是制度本身的常态。
更严重的是,AI系统快速演进,与“签大单、慢部署”的老模式严重错位。
四、制度不敢转身:AI化带来的“次生风险”
即便马斯克、Anduril、Palantir等AI军工新势力崛起,美军内部依旧面临三重制度惰性:
合同结构无法拆除:AI无人机若全面部署,等于砍掉旧军火巨头的全部利润模型;
飞行员文化难以替换:军官体系、作战单位、训练基地高度依赖“有人驾驶”的岗位编制;
制度验证机制缺位:GAO已多次指出,国防部缺乏AI适应性测试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不是不想转,而是没人敢动第一块基石。
五、AI无人系统:重建军工权力结构的“制度对抗”
2024年起,美军推动“忠诚僚机”“合作作战飞机”等AI化项目,希望让无人系统协同F-35作战。
同时,体系外的颠覆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SpaceX和Starlink提供低轨通信与战场可视化;
Anduril部署AI哨兵系统和无人平台,广泛用于边境防御;
Palantir模型投入乌克兰战场,支持前线指挥与目标评估。
2025年春,Palantir更被曝出参与协调美军精确摧毁伊朗核设施的行动,其AI模型在情报整合、目标识别与攻击窗口动态规划中扮演关键角色。
这是一场“合同权威 VS 技术效率”的隐形战争:谁掌握预算,谁决定节奏;谁掌握数据,谁赢得胜负。
六、战略裁定:制度能否匹配技术变革的时间尺度?
F-35的问题不是性能,而是结构。它是一个“不能失败的制度”所制造出的失败产品,是最被保护的慢变量。
马斯克揭示了这一点:
问题不在飞机,而在制度不敢失败。
而AI主导的战争节奏,是以“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快速部署”为基础的动态循环。
这种节拍,与目前的国防预算、审计流程和采购系统格格不入。
这正是当代军工制度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谁能重启制度节拍,谁才能赶上AI主导战争的技术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