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地缘篇(补章)》
制度之愚,或制度之必然:从“蠢爆了”的美日协定谈起
“蠢爆了。”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对川普与日本最新贸易协定的评价。
在他眼中,这项协定以15%的统一关税交换了对方有限让步,不但丧失了谈判筹码,还可能诱发欧盟、墨西哥、韩国等要求同等待遇,造成美国制度性谈判结构的整体滑坡。
但克鲁曼的批评,虽然尖锐,却恰恰反映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当理论模型遇上制度现实,当最优解撞上多方博弈的政治成本,政府是否真的有能力“不蠢”?
一、经济学家的最优路径,政府永远抵达不了
经济学家追求的是结构对称、成本最小、边际激励清晰的最优解。
他们的谈判模型内嵌于完美竞争、对等交换与长期理性预期。
但政府面对的,从不是一个干净的模型空间。
他们要面对的是:
过去的盟约与未兑现的承诺;
当前的财政赤字与通胀压力;
未来大选的时间窗口与联盟稳定的政治风险。
因此,政府所能采取的,往往是制度次优中的动态均衡——即便它看起来笨拙、模糊、甚至“愚蠢”,却是现实条件下唯一可以成交的选项。
二、15%的“聪明妥协”还是制度自废武功?
川普与日本达成的关税协定,主打一个数字:15%。
它不高,不低,不针对,也不区分。对日系汽车、电子零部件、机械设备等出口品类一律适用,对美方并无明确产业对价。
克鲁曼认为这是制度级的让步:放弃了关税分层、激励调节与政策主导权;
但财政部长贝森特却称此为“谈判艺术的新创新”,强调节奏控制、风险封顶与全球规则带动效应。
在学理上,这确实是“蠢”的:它不符合最小损失原则,也削弱了制度层级感。
但在制度现实中,它却是一个可以复制、可以安抚、可以过关的“行动性均衡”。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经济学家设计了跑满100分的跳高架,政府却只能推着拉伤的国家机器,跳过60分的壕沟。
三、制度的博弈不是解题,而是博弈边界的识别
美日协定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不在于这一个协定是否得分,而在于它设定了一个未来谈判的预期锚点。
若欧盟、韩国、台湾、新加坡等要求复制同样待遇,美国的谈判区间将从结构型变为折价型;
若15%成为全球对美谈判“制度天花板”,则美国制度影响力将由议价权转为“摊牌权”;
若其他国家从中识别出美国只求节奏、不守规则的底层逻辑,未来更难重建制度高地。
所以克鲁曼不是仅在批评一个数字,而是在警告:这种“看起来可接受”的妥协,会让制度本身失去层次感与牵引力。
而这,恰恰是次优均衡最大的制度风险——在每次“不得不”的让步中,最终丢失了“必须有”的架构底线。
四、川普蠢了吗?他只是知道哪里不能输
一个制度不是靠完美设计站立,而是靠不被错误拉垮存续。
川普的协定,表面愚蠢,但背后逻辑极其清晰:
以15%统一税率设定谈判上限,让贸易不再反复跳涨;
将对日让步“制度化”,提前释放政治压力,腾出空间对欧、对中谈判;
避免2026大选前陷入产业施压、盟友不稳的“制度连锁反应”。
从这个角度说,他并不蠢,他只是放弃了结构美学,选择了政治力场下最可控的制度低轨道运行。
这不是经济学家的胜利,但可能是制度政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