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正文

代际裂痕:美国年轻人与制度机会的断层

(2025-08-09 14:24:01)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财富篇(补章)》

 

代际裂痕:美国年轻人与制度机会的断层

 

一、从一段视频说起:无法复制的父辈路径

 

一段美国年轻人的短视频,在不到24小时获得13.6万个点赞,直白传达了年轻一代的挫败感:

 

房租每月2000美元起,房价五十万美元起,连周开销都难存下,更别提退休储蓄与买房计划。

 

父辈常说的理财建议——少外出吃饭、多攒钱买房——在今天的美国语境中几乎失效。

 

并非年轻人不努力,而是生活成本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已经被彻底改写。

 

二、代际财富断层的制度根源

 

1. 资产价格的结构性膨胀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中位数房价大约为2.5万美元,而当时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1万美元——意味着一个家庭用不到三年收入,就能全款买房。

 

如今,中位数房价超过40万美元,而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在7万美元左右——买房所需年收入倍数已经从3倍膨胀到接近6倍。

 

2. 工资增长与生活成本的背离

 

七十年代,美国大学四年学费平均不足1万美元,许多人可以通过暑期打工或兼职负担大部分学费;

 

今天,私立大学四年学费动辄20万至25万美元,学生贷款成为大部分年轻人进入职场的起点负担。

 

医疗成本也有类似变化:七十年代家庭年医疗开销约占收入5%,如今超过15%

 

3. 机会公平感的稀释

 

父辈一代的机会结构,不仅依赖个人努力,还受益于制度环境——高就业质量、社会保障可覆盖大部分风险、资本回报率与劳动回报率差距较小。

 

如今,这一环境已经被稀释,资本回报率远超劳动回报率,年轻人在制度起跑线上已处劣势。

 

三、跨国镜像:美国的失望与中国的躺平

 

美国年轻人的失望感,与中国年轻人口中的躺平并非完全不同。

 

在中国,一线城市高房价与教育焦虑,使年轻人面临同样的财富积累瓶颈;

 

在美国,高房价、高租金、高学贷与高医疗费则构成另一种制度陷阱。

 

不同之处在于制度调节机制:

 

中国有更高比例的家庭代际支持与集中储蓄,

 

美国则依赖个人信贷与市场投资工具。

 

但相似之处在于,两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对父辈路径失去了可复制性,转而寻求新的生活策略与价值判断。

 

四、制度裂痕下的政治与改革走向

 

代际财富的断裂并非一代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结构的长期变形。

 

真正的修复,不在于要求年轻人多努力一点,而在于重塑机会分配的逻辑——让工资重新覆盖生活的基本坐标,让努力重新与收获挂钩。

 

在这种裂痕背景下,美国年轻一代的政治态度正在转向: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美国梦叙事的信任度下降,更倾向支持直接的制度再分配措施——包括学贷减免、全民医保、租金管制、基础收入等政策;

 

另一方面,他们对既有两党体系的忠诚度弱化,更愿意支持跨界、非传统政治人物,哪怕这些人物的政策组合并不完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趋势可能带来两种结果:

 

1. 若制度能够在税收、住房、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推出针对年轻群体的结构性改革,美国的社会契约可以在新的代际基础上重建;

 

2. 若制度继续依赖个人韧性与市场自我调节,则年轻人的政治疏离与社会不满可能在未来十年内集中爆发,推动更激进的制度变革甚至社会运动。

 

代际裂痕不只是经济现象,更是制度合法性的一面镜子——它照出的,不是年轻人是否足够努力,而是制度能否兑现它承诺的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所在城市或国家,年轻人与父辈在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感受。你是否也觉得,父辈的成功路径已无法在今天重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