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我们睡到自然醒,酒店一顿饱餐后,便向我们的第一站老城广场出发。
酒店门口,见到温馨的一幕,一对退休老夫妇,手拉手,背着一样的双肩包,拖着一样的拉杆行李箱,在晨曦中一路前行,这是我羡慕的真爱,简简单单,一生陪伴。祝他们旅途顺利!正在写这篇博文时,读到城里的加拿大姥姥记录她和她先生的伉俪情深,便想到他们的日常出行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路上经过昨晚买水的Billa超市,旁边小巷口的横梁上挂着一尊“红色天使(长翅膀的红鹿)”的雕塑,显眼又奇幻,是捷克当代艺术家米哈尔.特尔帕克的作品。在中欧文化中,鹿是神圣动物,也象征森林王者,常见于斯拉夫神话。布拉格市区像这种充满幻想和现实交织的艺术品随处可见,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氛围。
火药塔是进城(老城)的必经之路,阳光下,显得古旧高大,和昨晚的观感不一样,主要还是黑黢黢的,颇有年代感。
市民会馆白天的样子
穿过火药塔,是一条通往老城广场的小路,11点钟的光景,游客已经熙熙攘攘了。很多美国人,几乎一眼就可以认出,运动装,球鞋,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大妈人手一只保温杯,哈哈,是不是你也可以对号入座?
到了老城广场,首先打卡杨.胡思得雕像 ,他是15世纪宗教改革的先驱,是查理大学(中欧第一所大学)第一任校长。后来被判火刑殉道。也是100名捷克伟人评选的第七名。
春意正浓,郁金香怒放,也冲淡了黑色雕像的阴霾之气。
胡斯纪念雕像周边刻着这样的铭文:
„Milujte se, pravdy ka?dému p?ejte“ - “Love each other and wish the truth to everyone” 彼此相爱,愿真理给每一个人。
„Vě?ím, ?e po p?ejití bou?í hněvu vláda věcí Tvých k Tobě se zase navrátí, ó lide ?eský“ - “I believe, that the anger thunders will cease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your affairs will return to your hands, Czech folk” 我相信在跨越暴怒以后,你们的政府事务必将失而复得,捷克的人们!
中世纪的欧洲,其实挺黑暗的,同信一个耶稣,却因为不同的教派,打来打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消停,恐怖的宗教迫害所,更是让人谈虎色变。西方文明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带着血印。
原来想去泰恩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但因为昨天飞机误点,错过了教堂的周五3:30PM- 5:00PM开放时间,只能看看外景了。(每周的另一个开放日是周日的10:30 - 12:00,免费)
它的南北塔楼不一样,代表亚当夏娃,一阳一阴。内部巴洛克风格,还有一座17世纪打造的管风琴。
来张近的。
泰恩广场对面是圣尼古拉教堂 ,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时的哥特式的本笃会修道院,18世纪被改建为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二战时的布拉格起义时被游击队作为临时广播台。
教堂内值得注意的有管风琴,以及天花板上描绘圣尼古拉、圣本笃生平和旧约故事的湿壁画,1735年至1736年由巴伐利亚画家Kosmas 达米安阿萨姆创作。人造大理石的主祭坛建于1737年。
(注:湿壁画是一种在湿润的新灰泥上直接作画的技法,历史悠久,广泛用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宫殿与公共建筑装饰中,色彩柔和,耐久性强,罗马西斯廷教堂穹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就是湿壁画)
老城广场最有名的当然是天文钟了(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每到整点,便有耶稣的12门徒依次转出来报时表演。天文钟是14世纪建造的。建成后工匠的眼睛就被戳瞎了,是为了防止他在其他国家制造同样的钟,据说这个可怜的人在临死之前摸了这座天文钟,从此天文钟的指针就指在他死亡的那一刻,停止了转动,许多年以后,人们都无法将其修好。现在大钟的75%的零件仍是由中世纪保留下来的。
钟的侧面有四个人像雕像,他们代表四种人。一个雕像叫“自负”,表现的是在镜子中赞赏自己的人;一个是拿着装着金子的袋子的犹太人,表现的是“贪心”的施高利贷者;钟的另一侧站着“死亡”,这是一个骷髅,在每个正点的时候敲打报时;最后一个是“土耳其异教徒”,他戴着长长的头巾。
广场上游客越聚越多,大家都在等待正午12点的报时。结果却有点令人失望。也许是太阳正当头的缘故吧,12个小人黑乎乎的,从一个小窗户钻出来,又很快象模象式地转回黑洞里去了,期待老高的双手举着iPhone,忍受着左拥右挤的人潮,什么也没拍下来,却切身体会了一把真正的“打卡”。
有趣的是,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竟然有很多乌克兰人,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估计是难民,也没有工作,就在街上闲逛。几乎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城市,都能见到乌克兰人。我因为以前在国内学的是俄语,听到有人说俄语,就兴奋地和他们交谈起来,因而得知他们是从基辅来的。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丁点的战争阴影,也许俄乌战争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机遇,一个能够在更好的地方生存的机会吧!(以前在国内时曾经带过一个乌克兰体育代表团,他们抱怨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充满腐败和贪污,民不聊生。我也曾在美国人写的后冷战书里谈到乌克兰的腐败是民主的代价)
紧邻天文钟的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历史建筑一分钟之屋(House at The Minute),名字可能源于它曾经是药局,人们进去买点小东西只需一分钟,也有说法与拉丁文中“minutus"(细节,精致)有关。更有趣的是,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童年时也曾在这栋楼里住过。看点是建筑外墙精美的黑白灰泥壁画(sgraffito),据说是药剂师请人画的,有关圣经和神话故事,在正午人声鼎沸的老城广场,众神祗默立于历史的画面中,讲述着久远的故事,不由让人浮思联翩。
一分钟之屋旁边就是市政厅 (Prague New City Hall) 。这是一幢14世纪的建筑,1992年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大门挺漂亮的,里面的木制天花板和拱形门厅都挺有特色的,买了票可以上塔楼,还可以参观隔壁的市政厅礼拜堂(就是天文钟所在的塔楼),在礼拜堂里你可以看到耶稣十二门徒,整点时,会从天文钟转出去。哈哈,谜底揭晓,就没啥神奇的了。可是有多少游客就是冲着天文钟而慕名来到布拉格!
这是礼拜堂门口,紧挨着天文钟的塔楼。
最后逛了一圈名声在外的哈维尔市集,也不过如此。对于这种卖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我通常无感并有免疫力。
离开老城广场,我们的下一站是市立图书馆(Prague Municipal Library) ,要去看看有名的网红书塔(Idiom Tower)。图书馆要下午一点开门,可是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等了半个小时,终于一睹书塔芳容。原来,这个书塔由大约8000本回收的旧书垒成中空的圆柱体,中间装了两面镜子,上下无限延伸,营造出一个“无尽书海”的奇幻效果。我探头进去拍照,不由一阵晕眩,仿佛置身于这个书海的中心。近年来,这个新奇的景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图书馆对外开放,在后面的天井里小坐一会儿,还蛮惬意的。
(图书馆的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在一厕难求的布拉格,是一个惊喜)。相比人头济济 的老城广场,这个景点还蛮赞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伏尔塔瓦河边走那著名的查理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