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十一 -- 维也纳: 热狗骄阳助游兴 乐声缠绵别维城”
告别维也纳 ,我们按计划启程前往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布达佩斯。维也纳火车站设计先进,大屏幕一目了然,我们按时登上火车,一路车轮滚滚,两个多小时,中午12点多就到了布达佩斯。
顺便说一下,我们两程的火车票都是在这个忍者网站订的,非常方便。https://rail.ninja/
这是我们的车票,看吧,这就是奥地利,一个大国的骄傲,车票全是德文,车次、座位都是靠猜的:)(而布拉格到维也纳的车票则是英文)。
说实话,看过了布拉格童话般的古城美景和维也纳的帝国气派,加上旅行接近尾声时的审美疲劳感,使我们对布达佩斯并不抱很高期望。看了一下气象预报,后面两天都是下雨,心里也不免气馁。布达佩斯火车站非常破旧,阴沉的天空,落败的街道 ,我们心里更沮丧了。
Uber将我们送到酒店。没想到,酒店挺亮眼的,第一个惊喜。我们的酒店叫Hotel Zenit Budapest Palace,就在多瑙河边,当时订的时候,这家是河边最便宜的,图它方便,想也没想,就拿了下来,三个晚上$470美金,确实便宜。但没想到,它那么好,这是它的大厅,玻璃天花板,绿植和patio样式的休息大厅,让我们顿时就想躺平,哈哈!
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早饭$18美金,花样并不是很多,但品种还是 齐全 的,且保证你吃饱(当然和布拉格不能比)。
网络照片
收拾停当,我们去吃午饭。出发前看了几篇游记,推荐附近的意大利餐蒜香虾意面。找了半天,没找到,却意外发现一家“蜀味轩四川饭店”,于是直冲进去,我们的中国胃这几天早就在闹情绪了,所以看见菜单,便如饿狼一般两眼放光,恨不得都包圆了,最后点了藤椒鱼片、上海青菜和辣子鸡。实在是太好吃了,平时一直控糖不敢吃米饭的我,居然干下一大碗白米饭。第一次发现,原来炒青菜也可以放蒜蓉,而且那么香!“是不是我的菜,嘴巴说了算”。饥不择食的程度,让我们连照片也顾不上拍了。(这算是第二个惊喜!)
因为后面两天全下雨,我们决定吃完饭就去把主要景点先逛了。
布达佩斯最著名的景点,自然就是多瑙河了,以及河两岸的姐妹花,布达和佩斯的风光了。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缕一缕历史和匈牙利这个民族。
匈牙利民族主要由马扎尔人(Magyars)组成,他们是一个起源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乌戈尔语游牧民族,据说是突厥人的一支,和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同宗同源,话说他们在1000 BC - 500 BC左右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部落联盟,在欧亚大草原上逐渐西迁,于896年穿越喀尔巴阡山,进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击败了斯拉夫人,阿瓦尔人原住民,成立了匈牙利国。传说匈牙利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Batu Khan)曾在13世纪蒙古帝国第二次西征期间,入侵匈牙利,被称为“鞑靼之灾”(1241年)。许多蒙古兵在当地定居下来,造成了人种的混合。所以这里的男人兼具马扎尔人和蒙古人的粗壮彪悍,长得方头大脸,短粗身材,还真能感觉到游牧民族的基因。奇怪的是,这里的女人都长得非常细致漂亮,温婉清新,有一种东西揉合的古典美,金发碧眼的也很多,似乎和男人不是一个爹妈生的。小时候,老听爸爸讲50年代的匈牙利电影有多好看,那些女演员有多漂亮,亲眼见到,还真是。我家邻村,就是一个匈牙利社区,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他们的小吃(“聊聊我们这里的匈牙利人和他们的小吃”)。
好了,再拉回到匈牙利国本身。匈牙利立国是在896年,从此以后,96成为匈牙利的一个神奇吉祥数字(详情请看那篇文章)。1000年,马扎尔首领伊什特万(Stephan I)受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王国的第一位皇帝,全民皈依天主教。
由于地处欧洲的最东面,历史上,匈牙利经历了蒙古入侵(1241年)与奥斯曼帝国长达150年的统治(16世纪),然而,匈牙利人民有着游牧民族特有的坚强和刚韧,他们没有像巴尔干那些国家那样被伊斯兰化(如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历经战争沧桑和外族统治,他们仍笃信基督。奥斯曼撤退后,留下的穆斯林也跟着离开或被驱逐。1686年,哈布斯堡王朝收复布达,匈牙利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匈牙利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治国家,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欧洲的命脉多瑙河(Danube)流过匈牙利,像是母亲河,连接着巴伐利亚、奥地利、巴尔干、黑海的重要水道。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都有这篇革命诗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它的作者,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也曾写下歌咏多瑙河的“多瑙河畔”,诗里,他把自己比作民族的一部分,并说即便他死去,匈牙利民族会像多瑙河一样,永远奔流,不可阻挡。
布达(Buda)和佩斯(Pest)原本是两个城市,多瑙河从她们中间流过,1873年才正式把她俩合并为布达佩斯,成为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像是布达佩斯的灵魂,不仅在地理上把她们分成一对姐妹花,也孕育了两岸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左岸的布达地势高,更得益于多瑙河天然的防御和交通优势,所以国王的居所(布达城堡)就建在那里。而右岸的佩斯,则逐渐成为商业和工业重镇。
所以布达佩斯的景点,就是围绕多瑙河和两岸姐妹花的争芳斗艳展开。从左岸的布达居高临下,看日落观佩斯的夜景都是绝佳;而从右岸的佩斯仰望布达城堡和渔人堡,入夜后火树银花般的明亮通透,更是美不胜收,完胜布拉格,成为我们的第三个惊喜。
好吧,就请看官跟随我们的脚步,去见识一下布达和佩斯,两朵美丽的姐妹花吧!
话说我们吃完饭,在步行街上的咖啡馆喝了咖啡,便满血复活。我们走几步路就到了河边,第一件事便是去买第二天晚上的游船票,我们在布拉格没有游河,就是卯着劲儿要来夜游多瑙河呢!然后,我们便往铁链桥的方向走,要从那儿过桥去对岸的布达王宫。
这就是连接布达和佩斯两姐妹的塞切尼铁链桥。底下的多瑙河水流湍急,暗流涌动,确实比捷克的伏尔塔瓦河凶险很多。(因为是逆光,照片拍得不好,请见谅)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1840年以前布达和佩斯只能隔着美丽的多瑙河相望,彼此的连接就是白天的摆渡船。有位住在佩斯的小伙韦兰德爱上了住在布达的一位姑娘。冬天的某个晚上,韦兰德为了向姑娘求婚,纵身跳入冰冷的多瑙河想游过去,却不幸在河里冻死。佩斯小伙为红颜殉情的那一跳,深深打动了几乎所有的匈牙利人,他们纷纷要求政府在东西岸间修建一座桥。
有一位叫塞切尼.伊斯特万的伯爵为此向政府游说。可当时匈牙利正在跟罗马尼亚打仗,根本没有资金。于是这位伯爵卖掉了所有家产,从英国请来著名的桥梁工程师威廉.克拉克和几位建筑师开始在多瑙河上架桥。大桥1849年落成,是当时欧洲最长的悬索桥之一,全长375米,桥身由两条巨大的铁链悬挂,伯爵为大桥起名“链子桥”,意为布达佩斯是“多瑙河母亲”胸前美丽的项链。布达佩斯人也将链子桥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1945年布达佩斯解放前德军撤退时把桥炸毁,只剩下桥墩,现在我们看见的桥是后来重建的。
桥身极宽,当中通车,两边走人。桥头蹲立着四尊石狮子,它们是由雕塑家Janos Marschalko 在1852年完成。狮子象征力量、守护和威严,它们日夜无休,守护着链桥和布达佩斯,也象征着匈牙利民族在19世纪复兴中的坚强和尊严。有一个坊间的传说,这四只石狮子没有舌头,雕塑家Janos因而羞愧自杀。
我无意中拍下了桥上的两只石狮子。当然它们和桥一样,都是后来重建的,所以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
从桥的左侧看布达城堡。
从右边则可以看到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一角。还有多瑙河上的游船。
这张看得更清楚,有游轮在河上经过。
终于照到雄伟的狮子全身照了!到底有没有舌头呀!
桥上挂满了同心锁
在桥上回望佩斯,布达佩斯的地标国会大厦,庄严肃穆,它的旁边是另一座桥“玛格丽特桥”(Margaret Bridge),通往玛格丽特岛。我们待会儿且看,在晚上它又将变成怎样一个不同的野兽?
走下桥头,布达王宫赫然眼前。
再回头看铁链桥(唉,打这字,就老想到铁链女,挥也挥不去。。。),天开了,蓝天白云下,煞是威风!
布达城堡(Buda Castle)建在城堡山上,我们沿着阶梯一路往上走,沿途有观景台,和在美泉宫一样,越往上,景色便越开阔,佩斯和多瑙河也变得越来越漂亮。
在半山腰的观景台上看铁链桥,能眺望到正后方河对岸为纪念伊什特万一世所建造的圣伊什特万绿顶大教堂。
百看不厌,真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王宫到了。入口处的大门上雄立着匈牙利神话中图鲁尔鸟的雕像,它的脚上抓着象征力量的阿提拉之剑,这是1896年为纪念匈牙利人迁居此地1000周年雕塑的。图鲁尔鸟的外形似雄鹰,被匈牙利人视为民族认同和团结的古老象征。传说当年的匈牙利人来到这里,就是图鲁尔鸟在前方飞翔指引。(大差不差,古老传说都相似,我们家族的家谱中就记载着白鸽引路,带领我们家族在北宋时从福建迁徙至宁波落户定居的故事)。同样是姓在前、名在后的匈牙利经常被称为“最东边的西方国家”,布达王宫中的雕塑也反映出这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特点。
布达王宫始建于1247年,是当时的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为抵御蒙古金帐汗国的入侵而建的。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将原来的建筑物改建为哥特式王宫。1541年至1686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布达佩斯,布达王宫受到严重损毁,并被作为军营及清真寺使用。直到后来哈布斯堡王朝打败土耳其,王宫才被重建成巴洛克式。二战期间,1945年苏军和德军在布达佩斯交火,王宫几乎被焚毁殆尽,今天的模样是战后重建的。多灾多难的布达王宫,也见证了匈牙利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它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热爱匈牙利的茜茜公主也曾是这里的主人。
严格意义上,今天的王宫主要被三个机构占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以及塞切尼国家图书馆。
这座城堡主楼的现任主人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
在王宫前矗立的是欧根亲王的骑马像。欧根亲王是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知名的军事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陆军元帅,他曾多次击溃土耳其军队,并在1717年夺下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我们在前几篇维也纳的游记中,对他做过详细介绍)。
布达王宫,如果不入内参观博物馆的话,最大的看点便是在门前的广场上小坐,任清风拂面,夕阳轻罩,喝一杯咖啡,吃一个当地风味的冰淇淋(各种水果味),远眺多瑙河和佩斯了。
再往南面的佩斯看,这是白色的伊丽莎白桥,是以茜茜公主命名的,连接盖勒特山(Gellért Hill )。
这张可以看见后面的双尖塔教堂,它是佩斯最古老的“内城教堂”(全名称作“内城圣母升天主教堂”),最早建于11世纪,中世纪时是修道院,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曾一度改作清真寺。18世纪被改建成巴洛克风格的双塔型。
我们再往南边走,回望后面我们刚才所在的王宫门前的观景台。
这座位于布达王宫南端悬崖边上的雕像,是“圣母与圣婴雕像”,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的耶稣,面向多瑙河和伊丽莎白桥,她是匈牙利的守护圣人,被尊称为“匈牙利女王”
古老王宫的一部分,真有断墙残垣之感。
看了一下做的旅游攻略,于是往北边走,去看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
这是途经的另一个观景台,望过去的佩斯景观更完整。
路上经过一个小镇,这是小广场里的独立战争纪念碑,一位受伤的匈牙利士兵,右手握剑,左手持国旗,额头还缠着绷带,在浴血奋战中,胜利女神降临,温柔地看向士兵,正准备用月桂花环为他加冕。雕像的基座上刻着铭文:“1849年5月21日,为了自由的祖国”,那正是诗人裴多菲的时代,匈牙利为独立而战,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成为匈牙利民族主义的重要象征。雕像是1893年落成的,屹立在通往马加什教堂的路上,是向那些为“自由祖国”而战的士兵的敬礼。
附近还有一座“运水女郎”的漂亮雕塑。就在民宅楼下。感觉住在这儿的居民,每天处在历史景点和游客的包围之中,是不是有天天过节的感受?
马加什教堂(Matthias Church)到了。
它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后因15世纪匈牙利国王马加什在此举行婚礼和加冕而改名。1867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和皇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在马加什教堂加冕成为匈牙利国王和国后,当时在这里还正式演奏了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专门为此次仪式授命谱写的《匈牙利加冕弥撒曲》。
教堂的彩色瓷砖屋顶是最大亮点,由多色瓦片拼成匈牙利红白绿的盾形图案。高耸的哥特式尖塔高达80米,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它像是一座“石头的交响曲”,抛弃了传统哥特式建筑的对称结构,独具匠心地将高高的钟楼修建在教堂的一角,这使得整座建筑一下子变得轻盈,少了其它教堂的沉重与拘谨。
教堂前方是黑死病纪念柱,但没有维也纳的那座精美。黑死病是一种鼠疫,曾横行欧洲近500年(从14世纪到18世纪),夺去了2500万到5000万生命,约占欧洲总人口的30% - 60%,所以旅行欧洲的时候,总能看到黑死病纪念柱。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马加什教堂也曾被改成清真寺,装饰墙壁的华丽壁画均被清除。1686年,在神圣联盟围困布达期间,教堂的一面墙壁倒塌,隐藏在墙后的一尊圣母像出现在正在祈祷的穆斯林面前,使驻军的士气崩溃,而城市就在同一天夺回。所以这座教堂也以圣母显灵而著名。
马加什教堂后面,便是著名的渔人堡了。这是我们布达一侧的最后一站。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位于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之间的圣三一广场上的著名雕塑圣伊什特万一世的雕像 --这座骑马铜像立于1906年,基座上国王骑着骏马、手持双十字权杖、面对着马加什教堂。马鞍下的流苏从马背两侧垂下来,国王头盔上面有个金色的环。他是匈牙利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在公元1000年加冕,也是匈牙利国的建立者。国王的父亲,老国王盖佐,深知要想使自己的民族政权合法化,第一个接受了洗礼,带领7个东方来的马扎尔人部落皈依天主教。
圣伊什特万头上的光环(halo),又称“荣耀圈”(Numbus),是基督教艺术中圣人雕像的经典符号,象征神圣的光辉、启示和圣洁,代表主人已被教会封为圣人(Canonized)。伊什特万王去世后仅50年就被封圣,因为他将匈牙利从一个异教民族转向基督教,建立王国,是一位名垂千史的“圣王”。
渔人堡(Fisherman's Bastian)是一座漂亮的观景台,看起来似乎很古旧,但它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它是近代设计家福里杰斯1905年才建成的杰作。渔夫堡以石灰岩筑成,7座尖塔式的碉堡代表着匈牙利早期的七个马扎尔人部落,哥特式的塔尖如古代游牧商旅的尖帽子、梦幻般的拱廊和曲折通幽的回廊,将我们带回部落时代和神秘的东方王宫;七个渔夫堡耸立在青山绿水 间,仿佛是在诉说着“青山依旧,夕阳几度”的千年沧桑。
这是渔人堡全景,摘自Wikipedia,作者Nikolai Karaneschev
这是我拍的,不咋地:)
岁月的陶炼,让渔人堡成为今天布达佩斯最美的一个景点,不光游客如潮,更是市民们晚饭后悠闲散步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一对对情侣最喜欢到这里谈情说爱,定爱终生。有人曾做过调查,年轻人在这里初吻的比例最高。
从这里看对岸的佩斯和底下的布达,不知是不是天色已晚的缘故,或是心理作用,似乎多了一层凝重感,历史,如一层无形的厚厚幕布,压在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身上。
从这儿看马加什教堂,也更清晰,仿佛伸手就能撂着。
为了等看日落,我们早早坐定在中央的石阶上,一边听街头吟诵歌手唱美国民歌,一边静等夜幕降临。
歌手唱着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 (随风飘荡)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算是真正长大成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洋,才能找到歇息的岸?)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炮弹要呼啸多少回,才能永远停息?)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在风中飘荡)
。。。。
这首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歌曲,此时此地唱来,对应俄乌战火和动荡的世界局势,倒是十分应景。。。
这是油管Bob Dylan的原唱。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女友裸体斜抱吉他在小酒馆里的吟唱,曾让我惊艳到。
天暗下来了,但是日落没看见,天气不给力啊!
路灯一盏盏亮起来了,国会大厦唰的一下全亮了,仿佛刹那间的变脸,金黄的灯光把整幢建筑染得通体透亮,在暗蓝色的天幕下,是震撼的美!
我们恋恋不舍告别渔人堡,下山往回走。一路上回看渔人堡和马加什教堂,那种如同身处火树银花般童话世界的感觉,言语都是多余的,自己看图吧!
布达佩斯,借着她的天时地利,给了我们一个视觉的盛宴,一定让我选,我不得不说,她是三个城市中最美的!
明天,我们去走走雨中的布达佩斯。
谢谢亮妈!向前辈学习,亮妈走了许多地方了,我看大家都拿你的游记当样本和攻略呢:)我才刚刚开始游。羡慕你碰到好天气,还可以从从容容呆一周。我也是很喜欢布达佩斯。
谢谢晓青鼓励。是呀,出门到最后就是满地儿找中餐:)
出门旅游就怵吃西餐:-)
你说的是老妻少夫腓力二世与匈牙利玛丽女王的故事吗?我还真不知道。网上找到一个帖,看几行头就晕了,回头再来慢慢补功课。谢谢chufang补遗。
谢谢Joyce临帖,握手老乡!
“敬佩伯爵卖掉了所有家产来建桥” -- 感觉要做伟人,就要有破釜成舟的勇气呢!
布达佩斯真是超出我想象的漂亮,非常浪漫的一个城市,推荐有机会一定要去!
敬佩伯爵卖掉了所有家产来建桥~~
谢谢娜佳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