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八 --维也纳:穿街走巷瞻圣堂 音乐之都咏大师”
今天(5月1日)我们起了个大早,要去赶在GetYourGuide上订的一日游巴士,去世界最美小镇霍尔斯塔特(Hallstatt)看一看。票价有点小贵,$145一人,所以还蛮期待的。
我用GetYourGuide的服务是在三年前游葡萄牙时,觉得信价比高,比新冠前用过的Viator实惠得多。问一下Google的AI工具,它也说,GetYourGuide有价格优势,而且精于定制一些独特的优质景点;而Viator则面广,无所不包,但偏向北美的景点。供大家参考哈!
话说我们今天的集合地点是在国家歌剧院后面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前,说是不等,8:00集合,8:05准时发车。根据我以往的经验,人不到齐,是绝对不会发车的,所以我们7:45分到达后,我就晃晃悠悠去找咖啡店买咖啡了,把队友一个人扔在集合地点。我晃了一大圈,诺大的市中心,没有一家店是开门的,真是和美国不能比,这个点在曼哈顿,早就是踩着点上班的节奏了。失望中,溜达回集合地点,已经8点了,急得满头大汗的闺蜜把我骂了一顿,点名已经结束,大家都已经上车了。结果8:05真的车就开了,我差一点被扔下。导游Dasha,一个大块头金发中年女人,操着一口德国腔英语,带着点傲慢说,我们是最讲纪律的民族,说好几点就是几点,绝不等的。回来也是,4点集合,4:05发车,超时不归,你们自己买火车票回啊!日耳曼人军纪一样的准时,算是领教了。
这趟行程吧,单程 就要差不多四个小时,从这点上来说,有点不太划算,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自己去,在景点住一晚上。路上,为了消磨时间,Dasha给我们介绍了奥地利这个国家。这些冷知识,她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比如:
奥地利全国人口(900万)的1/4(~200万)住在维也纳。
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但在发音上有一些小差别。如Yes,德语说Ya,奥地利语则说Yo,我估计是北京话和山东话的区别吧!
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奥地利人把咖啡馆当作他们的“第二客厅”,来看报、写作业和闲聊。这倒没啥新奇的,星巴克不也一样吗?
奥地利2/3的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覆盖,所以,奥地利也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的心脏”
维也纳森林位于城市西北面,是维也纳人“后花园”。
维也纳也多次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原因是安全、交通、医疗、文化资源都很均衡。(这个我知道)
维也纳地铁没有检票闸门,全靠市民和游客自觉买票,但抽查也很严,罚金很高。(这个我早上坐地铁刚知道)
我们问,希特勒年轻时在维也纳住了很长时间,为什们我们看不到一点痕迹?Dasha说,这是因为奥地利选择集体去记忆化,刻意不留痕迹,以避免任何“纳粹圣地化”的可能。唯一比较公开的,是历史档案馆或犹太博物馆的展览中,会提到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经历。2017年起,连希特勒出生的房子(在奥地利Braunau Am Inn)也被政府彻底改建,避免成为朝圣地。我想,二战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奥地利人都背负着希特勒祖国这样耻辱的记号吧,所以才会选择这样彻底的忘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愿这样的战争狂人和疯子永不再现!
Dasha还给我们介绍了今天要去的霍尔斯塔特的历史。这座小镇就在阿尔卑斯山山区,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到前500年,就有人定居,被称为“霍尔斯塔特文化”发源地,是一种早期的铁器文明,以盐矿开采和贸易闻名。13世纪开始,成为发达的渔业和盐业小镇,今天,它独特的中世纪建筑和秀丽的湖光山色更赋予它“世界最美小镇”之名,明信片般的风景宛若从童话中走出,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游客。
车窗外的风景
我们的第一站是探访奥尔特城堡(Schloss Ort),它坐落在一个人工小岛上,被特劳恩湖(Traunsee)围绕,城堡算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Salzkammergut)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10世纪,由一座123米长的木桥与陆地相连。城堡最初是作为防御要塞,几经朝代易手,16世纪时由神圣罗马帝国掌管。一战时被皇帝Franz Joseph I 收购。现在则是博物馆、活动中心和婚礼场地。
路上的迎宾石雕,像是城堡的女管家?
木桥通向城堡
中欧的城堡全长这样,有一个洋葱头,前几天去的CK小镇城堡也长这样。你能想象中世纪的骑士和封建领主住在其中吗?
城堡院子
在小岛上看陆地。
在小岛上看另一边的阿尔卑斯山
这对母女是从芬兰来的。女儿染成粉红色的头发加上雪白的皮肤,真有北欧风呢!母女俩特亲热,在车上坐我们前面,各种肢体动作的腻腻歪歪+说不完的话,羡慕死我了。
这个小景点,怎么说呢,漂亮但算不上精彩,如同开胃菜吧,看完让我们对目的地有更大的期待。
我们坐上车再次出发,沿途风景优美,特劳恩湖和阿尔卑斯山不断从我们眼前掠过,大概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目的地霍尔斯塔特。
我们先集体排队坐缆车上山去走天空步道俯瞰霍尔斯塔特湖。山上还有盐矿,可以买票参观,可惜Dasha明确告诉我们,如果要参观盐矿,我们就得自己坐火车回去。
其实呢,我觉得要是有时间的话,可以自己爬山上去,会更有意思。坐缆车是为了图省事,可是也差不多排了差不多40分钟的队呢,宝贵的时间(等于钱)就这样流失掉了。坐缆车2、3分钟就到了山顶,看着坡道挺陡的,其实无惊也无险。
站在天空步道上(Skywalk),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如置身画中仙境。脚下是深邃的霍尔斯塔特湖,湖水倒映出山影和白云,湛蓝的天空将湖水染成透明的蓝灰色,微风吹过,泛起粼粼波光。阿尔卑斯山似乎就挺立在眼前,连山顶的积雪也能看见,山腰绿意盎然,山谷里是小村落,如芝麻般大的农舍似散落在草原上的点点缀饰,好一幅层峦叠嶂,颜色流转的山水画!
看着郁郁葱葱的绿坡和高大的针叶林,想象着这里严峻的冬天,以及古时盐矿工人必须把开采出来的石盐运送出去,一定是件非常艰险的事。
在缆车上看霍尔斯塔特小镇
这样来回一折腾,下到平地,我们也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逛小镇了。小镇其实很小,只有一条靠湖的小道通往深处,所有的商铺和餐馆都在小街的左边,美丽的小镇已被商业化吞没。从仙境掉落俗世,平视湖面和对面的山峦,便觉得平平无奇了。
湖面上有天鹅游过,在相机的镜头里,滤掉了嘈杂的人声和满目的义乌来的小纪念品,在这一刻还是让我感到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美丽。
小镇上有两座小教堂,在明信片般的画面里,成为霍尔斯塔特量身定做的独特风景。这是第一座霍尔斯塔特福音教堂,坐落于小镇中心,以高高的石塔和湖中倒影闻名。从这里望去,只能见到黑色屋顶和半身的白色墙体。
小路尽头,是一片空地,从这里可以徒步上山,依山而建的竹屋(亦或是木屋?)有点像国内湘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不是这样的结构反而结实?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可我们还是想上去看看,稍微走10分钟吧,相信这儿半山腰的风景一定不差。
可不,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晰地看见福音教堂。教堂,山水,房屋,糅合在一起,真的是让人爱不释眼。越是争分夺秒,越是舍不得眼目所及的美景,拍了无数的照片,就是为了不让那一刻溜走,可回家一看,所拍的每张都差不多,好silly的我:)
最后的十分钟,我冲刺一般拿着手机,快速扫描了一遍镇中心。说实话,这就是跟旅游团的坏处,所有景点都是打卡,每个点都掐着表。心里想着,这个地方,我下次一定还要再来,并且舒舒服服地住它两天。
这些是我“扫货”一般扫来的照片。所幸的是,我把两座教堂都拍全了。
这是霍尔斯塔特福音教堂的全景
这是建在山上的另一座教堂 ---- 圣米迦勒天主教堂,里面收藏着上千具绘有花纹的头骨。想想就有点毛骨悚然,我们当然也没有时间进去参观。
窄窄的小街景色和广场中央的雕塑
一路小跑回到村口停车场,3:55,还得空上了趟厕所(吐槽,收费一欧),吃了个冰淇淋,我的血糖控制出来玩一趟早被扔到了脑后。为自己找理由,平时的控糖,不就是为了这一刻的放纵吗?
4:05,准时发车。回程的四个小时,我们一路津津有味地又看了一遍经典的《音乐之声》,Dasha特地为我们准备了这部影片,是因为片首的景色,就是取自于霍尔斯塔特。想到小时候对音乐之声的迷恋,那首“Do-Re - Mi"和“雪绒花”(Edelweiss),唱遍了街头巷尾。几十年后的我,竟然有幸来到影片的外景地,看到了电影里的山和水,真的是“湖光山色音流转”了,幸福!
当年音乐之声的海报
题外话,点评一下我们的导游Dasha --专业,知识丰富,严守时间,举手投足间有一种自信的傲慢。这种傲慢,我在早晨隔壁酒店自助餐的女服务员身上也看到了,虽然是服务行业,但她一身笔挺的西裤,配上烫得熨熨贴贴的衬衫,如同office白领。问她要东西,她也是过了一会儿才添上,也不会提醒你要的食物已经补上了。一副我没请你,谁让你来这儿的派头。这是我对奥地利服务行业人员的总体印象,和捷克导游古斯塔夫那种刻意的奉承截然相反。当然,在咖啡店碰到的男服务生还是很热情的,因为我们是女生嘛!不过,日耳曼人做事就是到位,最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明信片,背面写了几句感谢的客套话,还印了他们旅游公司的名字和LOGO,不露声色地做了广告,另外还有一小瓶产自霍尔斯塔特的石盐,给我们留做纪念。
回到维也纳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在酒店附近找了家意大利餐(实在吃不下中欧的大肉了,中餐馆又没有客人,怕不好吃,不赶进),我们点了啤酒和海鲜意面,出乎意料地好吃,反正比我在美国吃过的好。这是这家店的名字,Fine Fine All'Italiana,Google Review给出了4.6的高分。照片取自网络,狼吞虎咽,忘了拍照。
海鲜意面,价钱也漂亮,$34 一人,好象是收了service fee,黑灯瞎火的,没细看。
明天我们要去参观美泉宫,这是个大项目,我们预留了一天的时间呢!